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把杭州比作天堂,主要是因为杭州有一个美丽的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城西,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周长15公里,湖体轮廓近似椭圆形,面积6.0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5.66平方公里。湖底较平坦,水深平均在2.15米上下,最深处2.8米,最浅处不到1米。有白堤、苏堤将湖面分割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潮、小南湖、五个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四岛,注入西湖的主要水源有金沙港、龙泓涧、长桥溪及1986年以后引入西湖的钱江水。调节西湖水位的主要出水口有圣塘闸和涌金闸,最后流入运河。
在远古时代,西湖所在地还只是钱塘江河口的浅海湾,南面的吴山和北面的宝石山,是环抱这个海湾的两个岬角,只在东北部留下一个不到3公里的湾口,在长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泥沙淤积沉淀,使海湾逐渐变小、变浅,最后使原来的浅海湾逐渐变成了一个滨海湖泊(泻湖)。经科学考证,西湖的形成时代,大约在1.2万年以前,到西汉时期基本固定湖形,而真正固定下来是在隋朝。
西湖历史上曾有许多别名,如金牛湖、明圣湖、钱塘湖、石涵湖、上湖、放生池、高士湖、贤者湖、明月湖、美人湖、武林水、销金锅、龙川、钱源等。
西湖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大规模整治有:第一次,在唐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钱塘门外石涵桥附近修筑至余杭门(即今武林门)的长堤。第二次是在五代,吴越国王钱缪组织千人撩湖军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疏浚。第三次是在北宋,(1089年)苏东坡组织疏浚西湖,把挖出的大量湖泥筑成了长2.8公里的苏堤。第四次是在明正德三年(1508年),杭州知府杨孟瑛组织浚湖并修筑了一条与苏堤并行的杨堤(今西山路)。第五次是在清代,浙江巡抚阮元于1800年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筑了阮公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西湖也进行了多次综合整治,湖水深度由原来的0.55米增加到了2.15米,西湖的面貌日新月异,真如苏东坡,吟诵的那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982年11月,60平方公里的西湖风景区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