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

洪洞广胜寺介绍:千年古迹 禅林意境

13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02 06:29:25    

广胜寺景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霍山南麓,寺区古柏苍翠,源流清澈,山青水秀。寺院始建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卢舍寺,又名阿育王塔院。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汾阳郡王郭子仪游历于此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独特,便奏请代宗皇帝李豫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胜名于世”。景区由上寺、下寺、水神庙三部分组成。雄峙山顶的为上寺,主要建筑由南至北,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佛真身舍利琉璃塔(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左右配殿有地藏殿、送子观音殿、韦陀殿等。下寺坐落山脚,依山面水,上下寺垂直高差160米。西侧为水神庙,水神庙山门外为分水亭。溅珠泻玉霍泉水,亘古绵长霍太山。广胜寺历经千余年的兴废重建,现存主要为明代建筑,形制结构仍保持元代风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胜寺历史悠久,建筑奇特,文物珍贵。塑像壁画琳琅满目,碑碣题咏浩如烟海,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其中飞虹宝塔天下第一,《赵城金藏》当属世界孤本,元代戏剧壁画更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被誉为“广胜三绝”。在这里您不仅能感受到霍山自然风光的秀丽和广胜寺千年文化的熏陶,也能感悟到佛国天界超凡脱俗、身心清净的禅林意境,是您度假休闲的首选胜地。

一、天下第一塔——飞虹琉璃塔

飞虹琉璃塔

飞虹琉璃塔局部特写

飞虹琉璃塔始建于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由正觉和尚开始建塔,以后屡废屡兴。到了明代,一位叫达连的大师又募化资金、设计图案,重新修建了这座佛塔。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到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用了12年的时间修建了塔身,到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用了四年时间修建了回廊,前后共计16年才最后完工。

广胜寺现在看到的这座飞虹塔琉璃塔就是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目前全国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被称为广胜寺一绝。早期我们熟知的86版《西游记》中那集《扫塔辨奇冤》正是在此取景拍摄。飞虹塔屹立于山门的正面,全部由砖砌而成,为楼阁式密宗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身通高47.31米,砖砌的塔身装饰着琉璃烧制的屋宇、神龛、角柱、斗拱、栏板、宝瓶、花罩、莲瓣、花卉、龙凤、金刚力士、童子、菩萨、仙人等多种构件,造型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夺目,二、三层尤为精致。仔细观察,龙凤鳞爪,跃跃欲飞;金刚力士盔甲鲜明,威风八面;佛陀菩萨衣袂飘逸,凝重肃穆;和尚憨态可掬,童子活波可爱,动感十足,呼之欲出。整座琉璃塔在阳光的照耀下更为壮丽,赤、橙、黄、绿、青、蓝、紫,胜似道道彩虹,闪闪发光,欲飞似动。因为这一奇妙的景色,人们称为“飞虹塔”。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募资营建飞虹宝塔的达连大师,他的法号为“飞虹”,后人为了纪念他建塔的功德,就把这座宝塔命名为“飞虹塔”。

1958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四枚特种邮票《中国四大名塔》,飞虹塔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塔无论从建筑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当代琉璃专家陈万里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来广胜寺考察,先生观看飞虹塔后称其建筑艺术“鬼斧神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教授曾在游览琉璃宝塔之后,提笔写下了“琉璃宝塔、天下无双”的八字赞语。

二、弥陀殿、稀世孤本《赵城金藏》

弥陀殿内图

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原版

前殿又称弥陀殿,因殿内主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而得名。阿弥陀佛高约5米,是为明代空心铜铸,前面的小佛是释加牟尼佛,重约300公斤,是一件珍贵的民间工艺,为明代信士所捐。两侧的胁侍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他们是明朝的泥塑菩萨,也是整个寺里所有的菩萨的代表,泥塑的精华。他们塑工精细、形象逼真、衣带飘逸、姿态优雅、比例和谐。再加上他们微微前倾的身体,欲飞似动。这是古代艺术家把静与动的原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他们的重心掌握的很好,虽经几百年仍静立于原地,丝毫无损。

大殿左边陈列的这一排柜子称为“藏经柜”,就是当年存放赵城金藏的柜子,这部藏经是由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把所有的经卷汇集在一起,在北宋开宝年间印刷,所以叫《开宝大藏经》。到金皇统元年又收藏于赵城广胜寺,所以叫《赵城金藏》。这部浩瀚的佛教典籍,以七千余卷的篇幅,汇集了佛教、史料,它的字体刚劲、纸质优良、印刷清晰,是罕世孤本,被称为广胜寺又一绝。这部保存了八百多年的经卷在中国印刷史上和学术研究上,都有珍贵的价值。二十年代,在上海的一次佛经影印盛会上,这部藏经曾哄动一时。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天皇曾手喻岗村宁次,到中国后如果发现金藏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要把它抢运回日本。我八路军闻讯把情况报告给党中央,中央领导命令太岳山区的领导负责保护,经过与敌人的多次斗争,解放后,这部藏经被存放到北京国家图书馆。目前这部藏经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存放在北京图书馆,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大殿背面是大肚弥勒佛,他虽称为佛,但我们说他还不是佛。在佛教中,佛一般是坐着莲花宝座,两旁由菩萨相伴,而弥勒却坐着青石平台,两边由童子相伴,可见他还未真正成佛,它现在的位置仅是位居补处,充其量只是一个未来佛,一个接班佛的位置。可为什么称他为佛呢?原来,佛祖释迦牟尼曾预先培养了一个接班人。他说:“我成佛后56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将降生于菩提树下,来接我的班。它虽未成佛,但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仍笑口常开。所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根据他的形象写下了一幅对联:

上联: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

下联:慈颜含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三、唐代左右扭古柏

在广胜寺还有一奇,就是有着1300余年历史的唐代左右扭奇柏。这两株千年古柏树立在大雄宝殿门前,就像两位护法将军守护着整个大殿。一东一西,树纹一左一右,甚为奇特。纵观山上众多古柏,都是树纹向左扭,由此引来许多专家慕名前来研究,但是至今仍无专家可以给出古柏右扭这个谜的合理解释。

四、大雄宝殿、无价之宝雍正亲笔匾额

雍正亲笔

寺庙中的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也叫正殿。殿中主佛是佛祖释迦牟尼,在他的侧前方有两位忠实的弟子阿难和迦叶,他们是他的十大弟子之一。在佛祖两侧供胁侍菩萨。东为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侧坐于青狮之背,狮背有莲座,西为四川峨嵋山的普贤菩萨,侧坐于白象之背,象背也有莲座。这三尊佛像在佛教中被称为“华严三圣”它们看上去都是面容滋润、肌肉丰满、形象逼真,为明代木雕精品。值得一观的还有紧罩“三圣像”的木制佛龛,龛上雕刻的龙兽几何图案,雕刻精制、相对相称、玲珑剔透、不可多得。

在殿正中的上方有一块匾,匾额上有四个大字“光辉万古”,下面的落款是“皇四子和硕雍亲王敬书”,时间是“癸已菊月”就是1713年康熙52年,当时雍正还未登基,所以称“亲王雍正”,与康熙乾隆相比,雍正一生留下的字画很少,因为他在位只有十三年,登基前所写的匾额更是少之有少,现因此这块匾被称为广胜寺的无价之宝。

这个殿的东西两侧供养的是明朝空心铁铸十八罗汉像,这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正是因为他们把各种表情全部刻画了出来,所以后来人们就说:“如果在十八罗汉里仔细找一找,肯定能发现一尊与自己长得非常相似的”。

佛说“修百年方可同舟、修千年方可共枕”。也就是说修五百年,两个人有一种相见的机缘,而修一千年两个异性才能有缘可以结成夫妻。当然这在无形之中,是教人们珍惜缘分的,这也是佛教里所讲的前世和后世的一种轮转和轮回。

背后所供为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佛教把他描写为大慈大悲的菩萨,佛经中称: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

五、天中天殿

天中天殿内图

天中天殿也称毗卢殿,是供奉佛跟菩萨最全的一个殿。由于这里供奉着三佛四菩萨,所以又称天中天殿。在这当中主佛是佛祖释迦牟尼,清静法身毗卢遮那佛,东边的是佛祖抱身卢舍那佛也就是东方琉璃药师佛,西边的的是佛祖的千百亿化身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后各有一组巨型火焰纹背光,金光闪闪。意为“佛光普照,佛法无边”。在它们侧前方有四位菩萨:左一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坐骑是青狮,左二浙江南海普陀山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的坐骑是嘲天吼,右一四川峨嵋山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坐骑是白象,右二安徽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的坐骑是四不像,这三佛四菩萨都是泥塑,外表贴金。前头端坐的小佛是佛祖的真身佛,也就是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他坐有一个千佛台,是由一千个小佛像组成的。两边墙上还有画佛53尊,下面佛龛中有铁铸佛35尊,共有88古佛,这都是释迦牟尼的88位老前辈,我们称为“古佛”。后壁山墙有释迦牟尼和十二缘觉画像,都是当地画师杨怀等人在明正德八年(1513年)所绘。

六、下寺后大殿

后大殿位于下寺最后一个大殿,建于元大至二年(公元1283年),门额上挂有匾额”宝筏金绳”,是光绪十八年赵城知县李寿芝所写,摘自李白的《见孟浩然》诗句中两句”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意思是在通往佛国的道路上有一条用金子拧成的绳子,顺着这条绳子走下去,会走出苦海,走向极乐世界。富有浓厚的佛学色彩。殿内现存元代泥塑数尊。主佛为释迦牟尼的三个化身。法身、报身、应身。东西两侧有两尊胁侍菩萨分别为文殊和普贤菩萨。殿内东西两侧上绘有“善才童子拜佛五十三参”绘于元至大二年,可惜在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2月)被文物商贩将壁画剥离而逃,并以1600银元售卖,盗出国外。现陈列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而现在残留在墙壁上的仅有十几幅也已零乱不堪,解放后取下,现已装框保管。关于壁画的盗卖,也有碑文记载的。说到殿宇的建筑,它采用了减柱、移柱法。把一个近500平方米的悬山式建筑竟减掉了六根顶梁大柱,前额采用了一根长11.5米的大内额承载负荷。在建筑史上实属一个惊险的创举。

七、水神庙、华夏瑰宝——元代戏剧壁画

水神庙内图

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在明应王殿内,除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内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内容的元代壁画。这是“我国古代惟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在南壁东侧绘有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它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少见资料,被人们誉为广胜又一绝。1998年,该画与另一幅壁画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元代戏剧壁画

殿内的四壁布满了元代壁画,面积有197平方米,绘于元泰定元年(1324),据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墙上的这幅图近10几平方米,却是整个殿内壁画的精华。被专家誉为广胜寺一绝。它是我国研究戏剧和舞台艺术发展的罕见材料。画面上的一条横幅道出了这幅画的真谛。”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其中大行指的是七十二行,所以说这肯定是一个非常正规齐全的行当。而散乐则说明这是一个地方剧团的散乐班。忠都秀则是这个班的班主。台上有十一位演员粉墨登场。男角七名,女角四名。分前后两排站立,在前排居中身穿红色官袍,她便是领班演员。著名的历史戏剧演员忠都秀。从她的衣冠服饰分析,她并非女角。并且她的两耳也有戴过耳环的痕迹,这一点说明男女同台演出,以及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的反串艺术在元朝中期已成了一种风气。我们从演员的不同脸谱,装扮可分辨出每个演员的角色,即生、旦、净、末、丑。来看一下紧靠忠都秀右侧的演员,他满脸胡须可见他扮演的丑角。他手舞足蹈的样子似乎正轮到他道白或唱念,也许是他的献丑引起了台下观众的轰堂大笑,又或许是台下的观众的喝彩声引起一位已经化妆好的女旦角撩起帷幕向前观望。而这一细节的描写恰好增加了这幅壁画的真实感。也说明在当时已经有前后台之分。这种用幕布分隔的方式与明清时代的戏台是不同的。在明清时期,都是用砖砌或木隔子来分隔的,元朝时期使用的这种方式使这个戏台有了充分的灵活性。使舞台的空间可大可小。这种舞台布局和设置方位为研究我国元代戏剧舞台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探索性的资料。因为在元朝中期唱戏都是采用的摆地摊的形式,而在这里却演变成了舞台上的表演。并且台面上已是方砖铺地,这足以说明当时戏剧在舞台演出已较为普遍,在演员手中都拿着自己的道具,有宫扇、刀、乐器中的笛子、拍板、大鼓。同时为研究我国乐器的发展提供了形象化的资料。这幅壁画的保存在中国戏剧发展史的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打球图

打球图绘于明应王殿西壁北侧。从球场环境、球丸大小、球窝形状、球仗式样以及捡球人的姿势和击球人数看,它是我国关于捶丸运动的最早图画记载。据有关专家推断,我国古代的捶丸运动与当今的高尔夫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八、三晋名泉——霍泉

霍 泉

霍泉为三晋名泉,因出自霍山脚下而得名。据考证,霍泉形成于距今25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城。15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中就有关于霍泉的记载。《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分水亭,碑林,海场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2712.72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秒流量为2.8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

分 水 亭

霍泉发源于晋东南沁源诸山,向西流经岳阳渗水崖,潜入地下透水层,伏流80余里后,从霍山南脚下喷涌而出。泉水共有出水点108处之多,其中较大泉眼20处,特别是东南角的五个泉眼,呈梅花状喷涌,十分壮观。霍泉的出名不仅是因为自然景观的秀美,历史上遗留的关于洪洞、赵城两县争水械斗,油锅捞钱等故事,更使霍泉声明远播。如今你在霍泉边上还可以看到当年洪赵两县分水之后专门建立的分水亭及历史记载的碑文。

相关文章

  • 在山东威海美食、海景和景点游玩:攻略和游记”

    2025-05-12 01:57:56
  • 海南三亚旅游景点大全

    2025-05-12 01:05:05
  • 长沙市内旅游景点排名前十,最出名的湖南九寨,你有没有去过?

    2025-05-11 00:37:08
  • 苍梧县旅游景点大全分享:有哪些值得游玩的旅游景点?

    2025-05-11 00:19:27
  • 湖南长沙市内十个旅游景点

    2025-05-10 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