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元末明初文学家,《水浒传》作者,兴化人,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又返归苏州。
60岁时,张士诚占据苏州,聘其为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友善,后流落于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0岁后迁往兴化,族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次征召不应,后居住于淮安,约1370年卒,终年74岁,卒于淮安,因家无余资,无力厚葬,临时安葬于淮安南门蓼儿洼。其孙述元遵遗愿葬于兴化市施家前桥东。
墓地为一垛岛,四面环水,只有一处小桥通过,从高处俯视,就像狮子盘绣球,风水上佳。“施”与“狮”同音,施耐庵生前特意选定这里作为他的长眠之地。
墓园门前宽阔的广场上立有一座四柱三门的石坊,坊额刻“施耐庵陵园”五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
砖石砌的墓台高出地面1米,墓呈正方形,长宽各约12米。墓土包,直径5.5米,高约4.5米。
墓前立墓碑,碑正文中刻“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右刻“民国三十二年春兴化人民公建”。背面有500多字的碑文,颂扬施耐庵的高风亮节及建碑目的。
墓台南边有一座高5米、宽8米、上刻“耐庵公坊”四个大字的砖砌碑楼。
碑楼前一湾绿水,隔水有周长60米的方土墩一座,高出水面约2米,上植各种树木。
墓东南约80米处建有100多平方米的施耐庵资料陈列室,陈列施耐庵的家谱及其生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