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德州“新湖”以及“明月湖”一带,可谓德州城的一景,而“假山”处更是风景靓丽、游人成群,可谓新湖的中心区域。
你知道吗?最早这里是德州城人祭拜药王孙思邈的“药王庙”,故早年间这里香客不断、香烟旺盛;清朝末期,这里成了“义和团”和“红灯照”聚集起义的地方;在药王庙北约50米处有座“白衣庵”它们之间是片洼地;向西有几个砖窑的残亘断壁,它们周围到处是坟墓。
新中国建立后,德州城的老玻璃厂从商业街东头的路南搬到药王庙里,成了“德州玻璃厂”的第二个厂址。在市政府的关怀下,他们将药王庙的大殿及其他殿宇改成了“车间”,并根据需要建了个“大烟囱”,使这里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玻璃厂。
当时他们分南、北两个分厂。在现世纪广场附近的小道观里称为“北厂”,药王庙处为“南厂”,实际是南北两个车间而已。
在两个车间之间是一片湿地(即现在的新湖水面处),天气干燥时能来回走动,因有好多露着白骨的坟墓,胆小的一个人不敢在里面走,但是一遇雨天就不能通行了。当时他们以生产煤油灯的罩子为主,当时属于难度较高的产品。可由于他们的产品质量好,深受百姓们好评。故从1965年秋开始,他们搬迁到了迎宾路北头路西的小西门处。
他们搬走后,这里又改建成了公路部门管辖的“德州沥青厂”。故这里每天而黑烟滚滚、臭味熏天,故老百姓们都它叫“臭油厂”。大约1968年秋冬时节,“沥青厂”着了一场大火,据说着了两三天,不仅把他们自己的原料和设备全烧光了,还把原“药王庙”的老建筑物都给烧没了,让这里变成了一片让人恶心废墟。
从1958年开始,德州市政府拆除南城墙,垫平了护城河及人民医院以东的芦苇塘。
1959年上半年,新湖景区的建设由西至东的开始了。西头已显现了较好的景观,可对这片洼地的治理,都是些小打小闹的举措。
1969年,市政府下决心挖掘“新湖”,10月“马颊河”的挖泥船正式进入洼地,开始了对主湖区的挖掘。随即对市(区)政府南、柴市街南等海子进行了挖掘,全部挖掘完毕后,水面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形成了新湖景区的雏形。
1980年省、市投资30万元,砌筑了1100米长的青石护岸和知春台、莲步汀、船站和红鲤池等景点。
1981年投资33万元,为纪念清末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精神,在景区的中心位置,即原“德州玻璃厂”的烟囱周围,修建了一座名曰:“叠翠山”的假山,并在“义和峰”的主峰上建了座“药王亭”,显现了这里的古老景观。
1986年投资70万元,砌筑了湖北岸的石护坡,修建了别致的七曲桥和仿古建筑梅园、梅荫亭、迎旭亭、寻月舫、平湖曲廊等景点;
1987年投资86万元,在东湖和中湖之间修筑了宏伟的“三孔明月桥”。
1994年投资300万元,拆除了沿岸的民宅及商铺,实施“东、南、西”三湖连体。
1999年,再次对湖底进行了挖掘清淤,这次共清除淤泥达22.7万立方米。
2001年,中共德州市委决定,还湖于民、还景于民,将市委机关改建为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等。
2009年9月,一座大气恢弘、古朴典雅镶嵌着“明月湖”金字牌匾的牌坊,在景区的南口落成,从此,该景区有了一个靓丽的名字——明月湖。
明月湖景区,它巧借发起在德州地域的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故事的情节,巧妙的将“明月湖、明月桥、奔月亭”等景点融汇为一体,即显现了现代景观的靓丽,又突出了古城德州的历史文化特色,填补了德州历史上的一段空白。故深受百姓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