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到过一次沈阳故宫,是和几个高中同学去的,没看出什么门道,也没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此后数十次到沈阳,也曾到过故宫附近,但竟然没有再游的冲动。最近这次去沈阳,突然有了重游故宫的想法。
沈阳故宫是我国现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规模虽然稍逊于北京故宫,却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是满清在入关前的皇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也就是明天启五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736年)。
从正阳街进入沈阳路,首先看到的是“武功坊”。 武功坊为四柱三门三楼,木结构,雕镂精湛;坊额为满、汉、蒙三种文字。武功坊与东侧的“文德坊”形制相同,东西遥对,是进入故宫的东西门户,在中国古代建筑布局中称为“阙门”。
武功坊和文德坊建于清崇德二年,(1637年),是沈阳故宫仅有的有历史纪年款识的标志性建筑。
从牌坊上油漆几乎剥落殆尽的雕件上看,这两座牌坊应该有相当长的时间没进行维护了。
沈阳故宫的正门叫“大清门”,是一座五开间硬山顶屋宇式门楼,中间三间为门,门额“沈阳故宫”的题写者是郭沫若。
据说大清门在建成的时候并没有专门的名称,只称作大门。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把国号改为“大清”后,了解到大明北京皇宫的正门叫“大明门”,才给皇宫的正门取名“大清门”。严格来说,大清门专指开在明间的那座门,也就是皇上的专用门。开在东西次间的两座门分别叫“东翼门”和“西翼门”,是供亲王以下的官员使用的。仔细观察“大清门”匾额我们会发现,与北京故宫匾额汉文在左满文在右不同,沈阳故宫匾额的文字是汉文在右满文在左。
这座硬山顶门楼最惹人注目的,是东西山墙最上端凸出于南北的四个三面装饰有五彩琉璃的樨头,设色艳丽,烧造精致。樨头是硬山顶建筑所特有的建筑构件,有砖雕、石雕、琉璃等多种装饰形式,而其中以琉璃为最。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中原皇宫主要建筑一般不会采用硬山顶,所以沈阳故宫中出现的装饰有五彩琉璃的樨头应该是中国建筑史上最高等级的樨头。关于沈阳故宫的黄色琉璃瓦屋顶大多有绿色剪边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比较有道理的说法,应该是满清入关后盛京皇宫降格为“故宫”,为体现其地位的降低而将其覆瓦都镶了绿边。
大清门东有一个不大的院落,是太庙的所在地,但好像并未对外开放。太庙是沈阳故宫中屋顶唯一没有绿色剪边的一组建筑,其道理在于皇宫可以因政治中心的转移而降格,但祖宗到什么时候都是祖宗,祖宗是不能降级的。
进入大清门,是一个石板铺地的广场,甬道两边分别植有四株虬枝峥嵘的古松。
广场东、西各有一座二层楼阁,东边的叫“飞龙阁”,西边的叫“翔凤阁”,是皇家用来收纳珍宝的地方,现在辟有“院藏清宫金器展”和“院藏清宫银器展”。
一龙一凤,显示出当时皇宫的主人已经相当程度地接受了中原的汉文化。现存两座楼阁建成的时间大约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而有史料记载,飞龙阁在此之前120年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其位置也不在现在的地方。
飞龙阁和翔凤阁背后各有一座七开间的二层楼阁,被称为“东七间楼”和“西七间楼”。
这两个地方当年主要用于存放瓷器和书画,现在分别有“清宫建筑艺术”和“院藏雕刻精品”两个展览展出,前者主要介绍沈阳故宫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点及风格,后者主要展出竹、木、牙、角、玉、石等材质的院藏清代雕刻精品。沈阳故宫在鼎盛时期曾经藏有各种珍宝十数万件,但至解放前,这些珍宝因天灾人祸几乎损失殆尽。
广场北端台基上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崇政殿”,俗称“金銮殿”。崇政殿为五开间硬山顶,全木结构,殿前有廊,围以石雕栏杆;殿柱为圆形,廊柱为方形。
殿柱和廊柱之间用一条木质雕龙连接,龙头探出殿外,龙尾伸入殿内,设计巧妙,雕工不俗。
殿内陈设据说是按北京故宫乾清宫的布局摆放的,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为顺治帝御笔,宝座前联语“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为乾隆帝手书。
崇政殿殿内顶部是典型的“彻上明造”做法,即顶棚不吊顶,更没有藻井,而是在梁架上直接施以彩绘。崇政殿是皇太极日常处理朝政的地方,也是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典礼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在崇政殿东西各有一座小三开间配房,东边的叫“左翊门”,西边的叫“右翊门”,是进出崇政殿后内庭的通道。
内庭是从前朝到后寝的过渡地段,庭院四角分别建有“师善斋”、“日华楼”、“协中斋”和“霞绮楼”。这里是当时皇子们学习的地方,也就是宫中学校。现在只有协中斋和师善斋对外开放,举办展览,日华楼和霞绮楼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根据专家们的考证,之前说到的飞龙阁最初就建在协中斋的前面,也就是说,从前的内廷不像现在这样空阔。
从内庭看崇政殿后面,发现台阶、栏板和望柱是由好几个颜色的石材组成的。开始以为这是有意的颜色搭配,但细看觉得应该不是。
向工作人员求教,得到的答案是:沈阳故宫初建时,由于后金控制范围内可选用的石材有限,石材多选用产自本溪的小豆石。满清入关后,逐步控制了全国的各种资源,在沈阳故宫的维修中也开始采用一些来自关内的石材,譬如,山东的汉白玉。如此一来,不同时期维修采用不同的石材,就形成了现在这种多种颜色石材混杂的情况。
整个后寝部分建筑在一座约四米的高台上,形成殿低宫高的格局,与北京故宫的殿高宫低恰好相反。
满族皇帝之所以把自己的寝宫建造在高台上,与这个基本以渔猎为生的民族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关,因为据高台而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抵御来自自然和周边民族、部落的威胁。
“凤凰楼”为后宫的入口,是一座三层重檐歇山顶楼阁,每层深广各三间,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盛京八景”中的“凤楼晓日”,说的即是站在凤凰楼上可以一览旭日东升的美景。
沿象征二十四节气的24级台阶登上高台,进入凤凰楼门楼,抬头可见乾隆帝亲书的匾额“紫气东来”。穿过凤凰楼,就是皇太极的后宫大院。
院中偏南立有一根高杆,叫“索伦杆”,是满族信奉的萨满教用来祭天的设施。
迎面坐北朝南的是中宫“清宁宫”,东侧自北向南为“东配宫”、“关雎宫”和“衍庆宫”,西侧自北向南为“西配宫”、“麟趾宫”和“永福宫”。清宁宫与关雎宫、衍庆宫、麟趾宫、永福宫均为五开间,但清宁宫比其它四宫略高。清宁宫还有一个地方与其它四宫不同,那就是它的门不是开在正中的明间位置,而是开在东次间上。据说这是出于冬季“聚暖”的考虑,此种布局的房屋被称为“口袋房”。一进门的房间叫“堂屋”,或叫“外屋”,类似今天的厨房。
厨房里的两口大锅让我颇感诧异,难道各宫都是自己起火做饭吗?蹭听旁边导游的介绍才知道,这两口大锅主要用于炖煮祭祀用的肉品。东稍间分南北两个房间,均有炕,称“暖阁”,是皇太极和皇后的卧室。
清崇德8年(1643年),皇太极就是在南炕上“无疾而终”,卒年52岁。52岁“无疾而终”?听着总觉得不太实事求是。
向西经过隔断,是里屋,南、西、北三面均有火炕,俗称“万字炕”。长辈或尊者居南炕,余者居北炕,西炕为窄炕,不住人。满族人以右为尊,一般会将几案摆放在西炕上用于供奉祖先牌位或其他神灵。
清宁宫供奉的不是祖先牌位,却是美髯、绿袍的关公。满族人在未入关前就把汉族人的大英雄请来供奉,这让我多少有点意外。史料显示,清代之前,岳飞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武圣人;满族人入住中原之后,岳飞的地位下降,关公开始上位;原因很简单,岳飞曾经和满族人的远祖女真人为敌。清宁宫的女主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十五岁嫁给皇太极,是清代历史上第一位行大礼、正式册封的皇后。
关公画像左右有两块匾额,左侧“万福之原”为乾隆帝御笔,右侧“合撰延祺”是嘉庆帝亲题。
关雎宫在地位上仅次于清宁宫,也就是俗称的“东宫”。东宫的主人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宸妃,即海兰珠。宸妃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的女儿,皇后哲哲的亲侄女。姑侄同嫁一夫,这辈分还真有点乱。清崇德六年(1641年),宸妃病逝,追封谥号“敏惠恭和元妃”,成为有清一代获得谥号字数最多的妃子,足见皇太极对其的喜爱程度。
关雎宫中挂有一个摇篮,摇篮下有两个玩具布老虎,充满浓郁的东北风情。宸妃曾经生有一位皇子,但不满周岁就夭折了。
麟趾宫即“西宫”,是娜木钟的寝宫。
娜木钟是蒙古阿巴垓部郡王额齐格诺颜的女儿,曾为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多罗大福晋,又称囊囊太后,后率部众归顺皇太极。皇太极出于政治考虑,将其纳为福晋,册封为贵妃。
衍庆宫是淑妃巴特玛喿的寝宫。巴特玛喿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福晋,在娜木钟之前就归顺了皇太极。
永福宫在整个后宫中地位最低,但其主人却是皇太极后妃中最有名气的庄妃。庄妃本名布木布泰,海兰珠的亲妹妹,13岁嫁给皇太极,是顺治帝的生母。庄妃作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以超凡的政治智慧,联合其他政治势力,先后拥立未成年的福临、玄烨登上皇位,为清初中央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庄妃以75岁高龄寿终正寝,成为清代后妃中最为长寿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