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的荐福寺内。属于保护比较好的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长安保留至今(西安)的两处重要建筑之一。小雁塔的塔形秀丽,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小雁塔始建于公元707年(唐代景龙年间),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小雁塔与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是唐代长安城保留至今的两处标志性建筑。小雁塔与大雁塔相距三公里。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建时为十五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形成秀丽舒畅的外轮廓线;塔的门框用青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出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刻极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有木构式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明清两代时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仅存十三层。
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61年3月4日,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地铁2号线-南稍门站下车,徒步几分钟就到小雁塔入口门,交通非常方便。西安市内,经过"小雁塔"站的公交线路有:18203204218 21 224 29 32 407 40 410 46 508 521 700 707 713 720 游7 游8
小雁塔免费参观,用身份证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如果没带身份证,和景区管理人员说一说,也是可以借用别人的身份证领一张门票的。体现了管理的严肃性和灵活性以及便民利民的理念。
荐福寺塔院落坐北朝南,山门(南门)没有开,参观者要从后门(北门)进入,即由北往南看。为了体现寺庙的整体布局,我调整了参观顺序——由南往北看。这样就可以清晰知道荐福寺是由山门、钟鼓楼、慈氏阁、东西小亭、大雄宝殿、藏经楼和方丈殿、小雁塔、白衣阁组成五进门的寺院。
荐福寺建寺前,寺址先后是隋炀帝杨广做皇帝前的旧宅晋王府和唐中宗李显做皇帝前的旧宅英王府,故称“潜龙旧宅”。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即位的唐中宗李显不久被皇太后武则天所废,弟弟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三月十二日,太后武则天敕命为驾崩百日的唐高宗献福立寺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改“大献福寺”为“大荐福寺”,武则天亲书飞白体(笔划中丝丝露白,其势若飞)“敕赐荐福寺”寺额。武则天在长安时,常于荐福寺“降香、放生”。
唐中宗时期对荐福寺大加营修,江南的律宗大师道岸与工部尚书张锡“同典其任”,另外还专门请道岸通典斯任。完工后旧宅新颜,殿宇巍峨,中宗“甚嘉之”,并屡次前来拜谒。
景龙年间(707年-709年),在荐福寺南面的安仁坊,隔街另辟塔院,由后宫妃嫔出资在荐福寺修造了一座15级的寺塔,即小雁塔,历经1300年,一直保存至今。但塔顶已毁坏,仅剩下13级,高43米。登上这座处在城市中心的塔俯视四周,街衢坊市,尽收眼底。
(845年)武宗灭佛,荐福寺是当时长安城明令保留的四座寺院之一(其余三座为大慈恩寺、西明寺、庄严寺)。
寺塔合一。宋、元、明、清荐福寺迭经修整,现今布局和规模为明清时期形成。
山门为清代建造。
单檐翘角、歇山式蓝色琉璃瓦顶,下为青砖砌券门洞,长2.9米,深2.55米。有脊兽,檐部勾头滴水,檐下砖雕斗拱,花纹,南刻《蔌赐荐福寺》,北刻《最胜法门》。
荐福寺的南山门
荐福寺的整体布局图
【小雁塔名称由来】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叫作“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从南山门往北看小雁塔的方向
中轴线的步行道两旁有许多保留下来的古老的树木,这些古树的存在,说明了寺院的古老年龄及年代的久远,给人一种沧桑岁月之感。
古老的石碑,用文字记述着历史的事实,也向参拜观礼者讲述着历史和久远的岁月故事,由此也可以知晓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如尘埃一样不着痕迹。
一步一步接近小雁塔,每一步都有禅性吗?
钟楼重檐翘角歇山式。灰瓦屋顶。
“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分别为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小雁塔及其古钟即为“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公元1192年(金代明昌三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5米,重约8000公斤。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间,重新发现这口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内小雁塔旁的钟楼内。
清代,每天清晨荐福寺内会定时敲钟,数十里内都可听到。钟声清亮,塔影秀丽,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 “雁塔钟声”非仅清康熙年间重修塔寺偶得铁钟之后,早在唐代小雁塔初建时,便有此声此景了。传说当年义净释经为早起礼佛、译经,向寺中主持建议“每日清晨击钟”。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鼓楼为清代建筑。重檐翘角歇山式。灰瓦屋顶。
慈氏阁
慈氏阁为明代重檐歇山式楼台。
砖砌高台16.40×8.20米,正中券洞8.34×3.18米,两侧置砖梯。上建殿宇面阔3间,进深2间,廊深东西面1.45米,南北面1.20米。四面檐下均为一斗三升斗拱,灰瓦屋面,素面清水脊,施勾头滴水。重檐之间悬明英宗亲书《蔌赐荐福寺》木匾。
民国时,西北王胡宗南驻守小雁塔,慈氏阁为其办公室。
过了慈氏阁一步一步走近大雄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