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

四川云顶山风景区在哪里 ?云顶山,一座很有故事的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4 08:16:47    

云顶山,在四川境内,一般是指金堂县淮口镇的大云顶山(比较著名的有山西娄烦云顶山、厦门云顶山、马来西亚云顶山)。大云顶山地处沱江切割龙泉山脉中段,海拔982米。这里山势挺拔,峭壁入云,如刀削斧砍,环绕数里;上有平地数百亩,状若城垣,故又称“石城山”,它下控沱江金堂峡水道,兼扼成都至潼川(三台)的陆路要冲,军事地位非同一般,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的云顶山植被茂密,飞禽鸣叫,山泉潺潺,又有川西名刹慈云寺和抗蒙古战场遗址,再配以山脚下下九龙长湖和一江之隔的炮台山等,可谓文脉厚重,景色迷人,是金堂境内最著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特别是云顶山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可谓走三步一个故事,登千米一段历史。


山名的由来


在当地有一种说法:安史之乱,唐明皇被迫到西蜀避难。由于唐明皇出逃时准备不充分,一行人慌慌张张来到剑门关,一路颠簸,惊慌失措,搞得是人马疲惫个个是痛苦不堪,弄得是怨声载道人人是出工不出力。唐明皇见队伍行进缓慢,害怕叛军追上,整天魂不守舍,担心自己和妻妾落入叛军之手。


有一天,一个号称石城山山神的壮士主动前来随侍护驾。唐明皇一行人听说是神仙相助,顿时整个队伍就精神振作,自然就加快了行军速度。石城山山神的引领下,唐明皇的队伍很快就翻阅了龙泉山脉,顺利地进入了成都平原。


唐明皇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仅凭这条件,就可以据叛军于千里之外。这样一来,唐明皇心里稍微安稳一点,时不时还回味一路的艰辛。山神见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就告别唐明皇飞走了。见自己的恩人突然离开,唐明皇心里有些不舍。


一日,成都平原春风明媚,日丽高挂。唐明皇和随驾夫人到郊外游玩。忽然,唐明皇遥望远空,见一山祥云盘结,便问左右:“此何处?”对曰:“石城山”。唐明皇大悟:“原来剑门护驾之山神乃居此山。”遂将石城山改为云顶山,庙宇也改为慈云寺,每年春秋之季派官祭祷。


宋蒙之战


四川安抚制置使徐玠为抵抗蒙古军队入侵,在金堂峡的要冲之地——云顶山,修建了一座军事要塞,其东西宽2km,南北长2.1km,可驻兵万余,为川内抗元防御体系重要构筑,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苍溪大获城、万县天生城等被蒙古军称为川中“八柱”,是著名的抗元城堡遗址。


云顶石城周围有8座城门,皆筑于险要之处,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先后迁至成都府路、川府路、安军等地,置“利戌司”重军防守,历经多次战斗,南宋军民在云顶石城戍守先后达15年之久,终因城内食尽而失陷。


云顶山的整个防御体系,目前还基本保存完好。现存城门8座及瓮城、一字墙、炮台、军营、天池、水井、岗亭、水军码头等军事等遗址。倘若要登临追思,看这旧物城池,看这一江春水,再伴着耳畔飘来的风声,完全能勾起你对往昔的回忆:金戈铁马,擂石炮声,树摇草动,仿佛战争就发生在眼前一般。


南宋诗人陆游一首《自小云顶上云顶寺》,把这座洒满鲜血的奇山勾画得非常贴切:“素衣虽成缁,不为京路尘,跃马上云顶,欲呼飞仙人。飞仙不可呼,野僧意甚真,煎茶清樾下,童子拾堕薪。我少本疏放,一出但坐贫。缚裤属櫜鞬,哀哉水云身。此地虽暂寓,失喜忘吟呻。故溪归去来,岁晚思鲈蓴。”从放翁的诗句里,昔日的古战场,明显暗淡了刀光剑影,多了几分仙气缥缈和农家的祥和。


现在来看,这次宋蒙之战确实没有真正的胜利者,蒙汉两民族都因此使得不少家庭妻离子散,骨肉分离。单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两个民族在此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数以万计的青壮年拼得你死我活,这真是劳民伤财的事情,绝对能影响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因此,和平是永远的主题,从这里也可以得到启迪。



后主读书


在云顶山的一个大雄宝殿后,有一个不起眼的院落,传说是蜀汉后主刘禅曾在此读书。


关于刘禅在云顶山读书的事,在一些史籍中是有证可考的。居庸诗社诗人杨启宇为此赋诗一首:“青山无语送降王,入邺酣歌乐未央。峰顶浮云还散聚,松阴人指读书堂。”可见,安乐公的童年生活和郎朗书声,就隐没在这巍巍的苍翠中。


刘皇叔送阿斗到云顶山读书,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林荫霭深,有“云顶日出”、“雾山云海”、“云顶晴岚”等胜景,可以陶冶情操;这里香火缭绕,梵钟晨鸣,还可以洗涤心灵;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更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如今“后主读书处”石碑孓然挺立在慈云寺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它仿佛也告诉我们,刘太子的童年缺少一点寻常百姓家儿童的天真与快乐,更多的是被四书五经所累。


倘若刘太子当时能一统天下,大概这云顶山也不会如此寂寞。可见,山还是这山,景还是这景,关键是看来来往往的人——真是山因人而贵,非山之贵贱矣。


传历史上苏东坡、黄庭坚均到过云顶山,而且都留下了珍贵的诗文。很可惜的是,因为这些诗文没得到广泛传播,使得这样一座文脉厚重的云顶山,居然还抵不住一条“六尺巷”的名气,可谓遗憾之至。或许,这就是云顶山的命——抗蒙比不过钓鱼城,慈云寺也比不过曾经的歇脚庙宝光寺,孤独地挺立在龙泉山脉之上,等待着真正的知己到来。



洗墨池


说起洗墨池,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成语,叫画龙点睛。关于这个成语故事,估计妇孺皆知。据金堂的学者孙成君先生考证,这位南北朝时,画家四祖之一的张僧繇曾出生于云顶山。


清嘉庆《金堂县志》记载:“梁,右将军张僧繇故宅,在云顶寺右。”“今人但知僧繇为吴人,不知其初,本家金堂,后乃挟伎(通“技”,技艺。笔者),而流寓吴也。”其中,《荐辟》里还进一步点明:“梁,张僧繇,初本邑人。工画事,居云顶山寺侧。武帝天监中,为右将军。盖挟技游吴,因以得官,世遂以为吴人。”由于江浙一带确实无迹可靠,因此连百度介绍张僧繇的人物生平都说“中国南朝画家。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一说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由此可见,更进一步旁证了张僧繇是金堂人的观点。


据说张僧繇的“洗黑池”现在都还在,是一个正方形水池,边长大约有二十来米,池底有一股清泉,常年不竭。由于水比较深,颜色近乎墨色,传说是被画圣染成这样的。


张僧繇是不是云顶山的人,其实也不是特别重要,更谈不上与谁争名人的意思。但是,历史讲究客观,事实就是历史。孙先生能考证出来,至少为我们现代人消除了一个跨越千年的历史误会。


当然,如果科学发达到一定程度,或许也能从这“洗黑池”中有新的发现。毕竟,遗迹还在,总能寻出有关张僧繇的蛛丝马迹。


石合楠生

既然是佛教圣地,有关佛陀的传说肯定不少。其中,石合楠生就是云顶山比较有名的一个,很多信徒都在口口相传。


据说在晋朝时,在慈云寺侧有一棵巨大的楠树枯死了,树下的巨石也一分为二裂开。遇到这种异象,自然是不祥的征兆。


于是,信众们就去请教慈云寺老主持。老主持也不知天机,只好沐浴更衣,在石上焚香参禅。经过七天七夜,老主持终于参透天机,在临终时告诉弟子:“五百年后寺当废,若楠再生石再合,然后复兴。”


据传,宋元以后,慈云寺逐渐凋敝。到了明代,两块离石才逐渐合拢,枯死的楠树又重发新枝。于是,云顶山的慈云寺又渐渐香火兴盛。所以,慈云寺的师傅们,一直信奉石合楠生是兴旺发达之瑞兆。很可惜,现在的人已经没法看到那两块离石和那株死而复生的楠树了。不过,现在有人发现另一个地方,也有一块左右离开的巨石,而且中间长了一棵楠树。于是乎,人们就把这里作为石合楠生的替代品。


其实,云顶山因为岩石的裂隙发达,加之树木是见缝插针,所以就有不少树与石的故事。比如奇树咬石、树石联姻、危岩卧虎、林中虎穴等,边看边想象,越想越形象。是啊,凡间之花,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心中之花。正如再贤惠的老婆,也比不过梦中情人一样。



岩石脚印


云顶山,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在慈云寺的山门前的一块岩石上,有一个大脚印。据说这个脚印很奇怪,脚长的人踩在上面,它只比你长三寸,脚短的人踩在上面比,它也只比你长三寸。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佛不欺人,对人都很公平。


关于这个脚印的出现,还得从慈云寺的祖师爷说起。据说这慈云寺的祖师爷因为误食了狗肉,就跑到沱江边清洗自己的肠子。结果,被一个赤脚大仙看见了。赤脚大仙就跑到一个山顶学公鸡叫。云华祖师以为天亮了,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就猛地从江边跨回慈云寺。于是,在江边留了一个脚印,在寺庙的山门前也留了一个脚印。


后来,人们就把赤脚大仙学鸡叫的山叫鸡公山。其实,据我所知,真正的鸡公山离云顶山还很远,直线距离起码三十公里。所以,即便真是在那里学鸡叫,这云顶山的山脚下也未必真正能听见。


不过,故事嘛,肯定是人编的。故事的魅力在于有趣,而不在乎逻辑。所以,我们没必要较真。正如慈云寺山门前的那个大脚印,我敢断定也是为了配合这个故事,请人刻上去的。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候是事实产生故事,有时候却是故事产生“事实”。



打儿包

关于打儿包,在我非常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过。那是几块突兀在一个山坳里的一块巨大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这块岩石被腐蚀成了若干块岩石。有点像石林,只不过没石林发育得好。


传说能打中岩石凸出得部分,就可以生儿子,倘若是打偏了,或者打在岩石缝里了,就只能生女儿。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厌倦了当外公的人,都喜欢来这里试试运气。


打儿包的出名,相传是简阳的一位商人,家中仅一子还带残疾,于是他整天郁郁寡欢。有一次,他到云顶山烧香拜佛,结果遇到一位乔装为贫妇人的神仙。商人见她很可怜,不仅给了她一些吃的,还给了她一些钱。商人的诚心打动了这位神仙,于是神仙亮明自己的身份,就问他:“你是一个好人,那你想要点什么呢?”“我只想要一个儿子。”商人没有过高的奢求,只想圆自己心里的一个小小愿望而已。“那你去打那块石头,只要你打中了,我保你得一贵子。”仙人指着崖坎下的一堆石头说道。


于是,商人从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头,用力朝岩石堆扔去。只见那石子正好扔到一个石包之上。


后来,商人回到家里,不久妻子就怀孕了。十月分娩,果然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商人老年得子,喜不胜收,就跑到打儿包还愿。


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打儿包就在当地传开了。至今,有些重男轻女的人,还喜欢去打儿包祈愿。当然,更多的仅仅是为了好玩,也喜欢在这儿一显身手。


将军柏


在云顶石城的南城门外,有一棵造型奇特的柏树,苍劲挺拔,虬枝入云,傲气冲霄,仿佛是一位久经沙场归来的将军,被称为汉将军柏。

关于汉将军柏的来历,据说与三国时的赵云有关。不是说阿斗在云顶山读书吗?因此,赵云经常利用“公休”的机会,到云顶山来看望阿斗。毕竟,阿斗虽然是刘备的骨肉,可也是赵云从曹操的千军万马中抢回来的啊。因此,赵云与阿斗的情感,非一般人可比。


传说赵云怕马蹄声惊扰阿斗学习,每次来看他时,都把战马拴在一棵柏树上。然后悄悄地溜进慈云寺,看看自己的“干儿子”。后来,人们把赵云经常拴马的这棵柏树,就叫将军柏了。


不过,据《金堂县志》记载,说这棵柏树是三国名将赵云亲手植下,并挑水浇灌了半个月的。我一直有点怀疑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因为云顶山上的柏树非常多,赵云难道是闲得无聊,作为一个“正部级”官员,他的时间是那么宝贵,工作是那么地繁忙,居然栽一棵如此普通的树?而且还为此忙活半个月。


历史就是这样,逃不过时间的打磨,也逃不过黄沙的掩盖,总有一些真相被扼杀。然而,时过1700多年,这株柏树依然苍健,也确实值得重点保护。如果再给它冠上五虎上将的光环,那就更完美了。


云顶明参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年纪一大把,加之早年南征北战,他的龙体是每况日下,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头昏脑胀,双目混沌,还打不起精神。御医们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找来各种山珍海味,寻来无数灵丹妙药,还是没法缓解皇帝的疾苦,弄得朝廷上下都人心惶惶。


朱元璋分封到成都的第十一皇子——朱椿,有次到云顶山烧香祈福。朱椿与云华长老一道谈经论佛,讨论人民疾苦。他见云华长老面相也气度不凡,佛理深厚,而且医学知识广博,知道云华长老不是一般的凡人,于是主动邀请云华长老去南京为父皇治病。


后来,云华长老到了南京,朱元璋见他仙风道骨,气宇非凡,就非常尊敬他。云华长老就献给朱元璋几枚沙参,并要求御厨将沙参与一只子鸽炖了。


不一会儿,御膳房盛来一碗汤。朱元璋喝了第一勺,觉得自己一下就清心明目,再喝一勺,顿时精力饱满。于是,他好奇地问云华长老:“大师,这神参出于何处,效果如此神奇?”


云华长告诉朱元璋:“在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之上,有一横亘盆地内的高耸山脉,叫龙泉山脉。这山脉中断,有一沱江峡,此地清幽奇丽,最高峰名为云顶山。山中云雾绕岭,涧水飞瀑,经常有珍禽飞鸟出没,老衲所献之参,正是出自此处。”


朱元璋感慨道:“天府之国,果然物华天宝,朕食用之后,立即明目清心,神情倍爽。朕深爱此物,就为赐名它为‘明参’,以作我朝的神草之一。”于是,云顶山的沙参就名冠天下,成为金堂的一绝。


据说真正的明参,只出产在云顶山。这些野草因为听惯了慈云寺的梵音钟声,也受到了超度,因此这里的沙参都是菊花心。至于其他地方的沙参,没有受到佛的度化,自然就缺少一份灵气。

相关文章

  • 洛阳景点排行榜前十名:隋唐城彰显神都历史,地铁高铁见证现代发展

    2024-11-23 10:31:28
  • 龙门天然温泉攻略来啦!天冷了赶紧泡起来

    2024-11-23 10:16:25
  • 神都洛阳两到三天的旅游攻略,交通、住宿、美食和每天的行程安排

    2024-11-23 10:01:30
  • 河北邯郸广府古城旅游攻略、美食、路线

    2024-11-23 09:46:54
  • 河南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排名,你看过吗

    2024-11-23 09: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