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果然优选依山傍水而居,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江衅的一个古渡口,地理地貌特征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地貌,周围被丘陵环绕,遗址内部则是水网纵横湖泊和河流交错的地形。
这种地貌特征为河姆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此外,河姆渡遗址地处长三角洲地区,气候温和湿润,也为当时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中华稻作文明发源地。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古代村落遗址。该遗址现于1972年,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和文物,被认为是中国新石器代晚期文化的代表之一。
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照耀到山麓坡地时,新一天的劳作开始了,男人们肩荷骨耜走向村外的稻田,荡漾河湖,张弓引箭;女人们手提篮筐,隐现于山丘树丛,孩子们在村舍间嬉戏打闹。
河姆渡的先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行走在先民居住区的残留木桩群区。仿佛看到他们住在用木桩、横栏和地板等搭建的干栏式房屋里,过着饭稻羹鱼的定居生活,木舟穿梭,炼泥制陶,纺线织布,穿针缝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河姆渡先民们因地制宜创造的,适应水乡泽国环境的干栏式建筑,被誉为建筑史的奇迹,它既可防潮又可躲避虫兽的侵袭,至今仍盛行于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地区。
河姆渡遗址的文化包括了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铜器等各种器物,还有大的动植物遗存和人类遗骸。这些文物和遗址表明,河姆渡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猎为辅的古代长江流域的人类文明。
原始人在万物有灵的信仰支配下,普遍有万物崇拜行为。河姆渡先民盖也如此,常聚集在图腾之下,载歌载舞,供奉祭祀沟通神祉。祈福神灵,并为此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杰作。
河姆渡先民们用漆树产生的无色透明粘稠的漆液,与朱红色矿物原料调和,涂抹于木胎漆器的表面,做成牢固、耐用且美观的漆器。中国传统的髹漆工艺从此诞生。
月明星稀的夜晚,篝火燃起,在微风中摇曳。大家围在一起,男人们头插羽毛,腰围兽皮,女人们耳戴玉玦,胸配串饰。随着悠扬的鼓乐声起,人们踏歌起舞,分享着丰收的喜悦,演绎着男欢女爱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