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

沽源县的来历及治所变迁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2:08:57    

每一处地域的称谓,都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探究家乡名字的来历,从中了解家乡的历史,感受乡音、乡土、乡风,唤回温暖的文化记忆,凸显家国情怀。张垣方志近期梳理了张家口市及各县区名称来源的相关资料,以飨读者。今天向大家介绍沽源县名称的来历及治所变迁,欢迎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沽源名称的由来


沽源大地,辽阔肥腴,历史悠久。沽源这块富庶美丽的土地,不仅是勤劳憨厚的北疆各游牧部族繁衍生息的依托地区,而且也被各代统治阶级视为“风水宝地”。北魏统治者在大宏城设置御夷镇,以防柔然,捍卫平城。


辽代统治者实行四季捺钵的特殊政治制度,这里为其主要出猎捺钵区,承天皇后并在此建凉殿。金世宗每逢夏季经常避暑行猎于此,将这金莲争芳吐艳的苍茫原野,取金莲玉叶之意更名为“金莲川”,并在闪电河畔建“景明官”为避暑疗养圣地。


元从忽必烈定制起,实行巡幸两都制度,这里为天之骄子的驻跸和游猎地。其时据忽必烈旨意建“察汗脑儿行官”,每当举行诸王朝会,开作马宴,望祭陵寝等重要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明代,这里属于“九边重镇”之一的“开平卫”,为防蒙古侵扰,派有重兵屯守。清代,蒙古察哈尔部迁牧于此,这里为皇家牧场基地之一。沽源神州,滋育过千古风流,沽源大地古老文明。

进入清代中叶,雍正元年(1723年),独石口外开始招民垦种,农耕文化大踏步向北方草原迈进。草原上传统的游牧文化受到了冲击和碰撞,又被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构成了农牧平分秋色的复合型文化形态。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独石口理事同知厅,管理察哈尔东翼四旗钱粮刑名。


到清光绪元年,居住在沽源草原上的农人多了起来。聚落村庄逐渐取代了游牧人游动的毡帐。新的社会结构,新的产业方式,需要新的管理体制来管理和统治,这时独石口理事同知厅改为抚民同知厅,具有初级政区的性质,沽源仍属独石口厅,隶属直隶省口北道,这就是沽源县的前身。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推翻了帝制,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灭亡,新的共和国制踏上了历史舞台。新生的民国政府废除了清制,改纪年为民国纪年。民国三年(1914年)改厅设县。以县级行政建置管理“口外”——独石口以北的农牧人的钱粮户口、刑事治安。


当时没有正式的县名,因县衙、人役都住在独石口,就暂时叫“独石县”。“独石县”是民间的叫法,也没有正式启用过信印,应该不属于正式县名。


有了县建置,就得有个名字,起名字要遵循个规矩和原则,凡是一个县名都能体现县域的特色,或者是最能代表县城的某一项特征,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浓缩。那么新建的这个独石县(暂名。也是因县衙人役暂住独石口而叫的),该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于是他们就沿沽河溯源而上,看到了沽河的源头九龙泉恰在新建的县域之内,就取沽河之源之意,于建县后的第二年,民国四年(1915年)为此县取名为沽源县,民国五年(1916年)11月11日,开始启用沽源县信印。自此沽源县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这时候,沽源县侨治于独石口。沽源建县后因还没有县城,就先“侨治”在独石口,借地施政。县衙门就设在原独石口厅住的房子里。


首席县长(当时叫知事)黄凌云,是扬州人,儒士出身,在县衙的门口写了一列楹联,上联写:“饱尝苦荤知民食”,下联为:“听彻钟声省宦情”。以标榜同甘共苦之意。此人任职不过一年, “因门丁书役,时有索取情弊”不严被革职。沽源县治所在独石口侨治了四年。


到民国七年(1918年)从独石口口迁到了小河子。但沽源县名未遂之改变。随着坝上地区的大面积开垦,商贸流通亦日益兴盛,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县府仍侨治在独石口,因地域狭小,往来不便,对于管理“口外”地区的农牧人的钱粮、户口、刑事治安也鞭长莫及。


同时赤城县的士绅也反对沽源县治所继续侨居在独石口,这两种愿因迫使沽源县不得不选新址,新建沽源治所。于是四年之后即1918年沽源县治所由独石口迁至小河子村,并历时7年,建造了小河子县城。


为什么县城要建在小河子?这是一个悬而未解的历史之谜。只有两种合理的推断。其一是,小河子在辽时曾建为“权场”,是辽代时的集贸中心,虽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仍存在一定的文化底蕴。在小河子村居住着很多河南籍的商人,有几家手工作坊,比一般的村子较为繁华。


其二是,小河子有一条从多伦、大二号通往张库大道的一条大道,是交通枢纽,来往客商很多,都在小河子村“打尖”“住店”,村子外边有庙宇,这些也许都是县治所建在小河子的原因。1918年沽源县治所迁来后,小河子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城垣。

在《垦政辑览》中记载:民国七年(1918年)小河子备料施工,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城竣工。小河子城依照张北县城的式样,城郭方形 ,占地1500亩,城墙用纯石垒筑,黄泥粘合,石墙上端有土墙2尺,墙高一丈三尺,宽七尺,在城的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分别命名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四门上,各镶嵌白粉石横额一方,中间用魏碑体题写门名,上书:“中华民国十四年”,下书:“山左李平林”。城内街道呈棋盘格局,整齐有序。县公署位于主街之北,坐北朝南,其他单位依照文东武西的习俗依次排列。县城建成后,县内商户、工商业者不断入城居住。每年的赶庙会、唱大戏都在小河子县城举行,小河子就成了沽源县最热闹的地方。



1933年,沽源沦陷,后被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部收复。1935年沽源再度沦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沽源县境被瓜分为三个敌占区。东北部为满洲国,西南部归民国政府二十九军宋哲元据守。1937年7月,西北部归伪蒙疆自治政府,沽源县与宝昌合并,日伪政府建宝源县,县治所宝昌。


1933年沽源县第一次沦陷后,小河子县城的工商富户相继搬进平定堡居住。小河子县城开始逐渐荒废。


平定堡成为沽源县治所,取决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天主教的传人;其二是富户白玉山、郭守先、南文明等人的财力和人脉关系。


天主教约于咸丰十年(1860年)由崇礼县西湾子传人沽源,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平定堡东围子兴建教堂。取名为“双爱堂”。后又兴建了教会学校。有了教堂和学校,有钱有势的人不断迁入平定堡。各地的天主教教民也纷至沓来。工商各业,社会流民为避乱或为谋生,蜂拥而至,平定堡的居住人口日益增多。


平定堡的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发展。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首富白玉山的倡导下,由教会的支持,社会各界出资修筑平定堡城。《察哈尔通志》记载:平定堡土筑,面积200余亩,正方形,墙高一丈三尺,厚七尺,东南西各一门。

称其为东围子是因为时隔不久,在东围子西,与东围子隔河相望的居民,也修筑了土围子,面积为100余亩,正方形,墙高一丈,厚六尺,只设东门。因与东围子遥相对应,就称西围子。东西围子就是平定堡城的雏形。


白玉山是平定堡的首富,也是平定堡的头面人,他的财力很大,他开垦的土地几乎能占全平定堡的三分之二,在平定堡的商铺也很多,他是天主教信徒。他为人也很正派,积善济贫,人脉关系很广。在当时沽源的匪患很多,但不敢轻易进犯平定堡。


白玉山的名声很大,口碑也不错,投奔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白玉山组织了300多人的自卫团,后来白玉山担任了小河子县城的警备司令,人们也叫他白县长。平定堡有了这棵大树,居民、工商业富户也就有了安全的保障,所以平定堡发展的很快。


抗日战争爆发后,白玉山积极抗日,带领自卫团坚守小河子县城,与日伪军激战三天三夜,终因寡不敌众失败。白玉山只身逃到张家口,后被日本侵略军在张家口杀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恢复沽源县建置。县公署就设在了东围子的王家大院,平定堡首次成了沽源县县城。

1948年,沽源县全境解放,中国共产党党建立了新生政权。治所宝昌。


1950年7月27日,宝昌与沽源分设。另设沽源县,沽源县名一直保留至今,治所设在平定堡,平定堡也就成了沽源县的县城。


相关文章

  • 武汉黄陂旅游必去景点排行

    2025-04-15 03:08:32
  • 广州周边游——云浮旅游攻略

    2025-04-15 02:07:45
  • 行走在皖赣的村庄——江西徽州古城简介

    2025-04-15 01:24:36
  • 江西最值得去的3个地方 , 你到过几个?

    2025-04-15 01:09:35
  • 江西著名5A级景点名单,去江西旅游,一定要去看看中国革命的摇篮地

    2025-04-15 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