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古称嘉州、嘉定府,峨眉山市为其下辖区域。领略过峨眉之秀美险峻,再感受乐山之庄严雄伟。
很有意思,中国有不少世界遗产通过组合形式评选,就像四川的乐山大佛—峨眉山,属于同一个世界遗产的范畴,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乐山市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三江在乐山大佛面前汇合。
相传,先有凌云寺,后有乐山大佛。因为是大佛所在,所以凌云寺又称大佛寺,于唐代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最早,乐山大佛,被称为凌云大佛。
凌云寺,弥勒佛修行道场。创建于唐初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距今近1400余年。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凌云寺里有很多“淩”字,这是古时候的通假字,寓意多一点水,代表三江交汇。
走进凌云寺景区,便会看见乐山人郭沫若题写的“乐山大佛”4个字,门庭上联为“大江东去”,下联是“佛法西来”。如果横着念,就是:大佛,江法,东西,去来,别有一番韵味。
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建成大佛以后,乐山水灾少了很多?相传有4种解释。
一是佛陀保佑,可以降妖除魔,镇压住频发的水患。
二是修建大佛,掉落了很多石头,堵住暗河,改变了江河流向。
三是大佛是著名地标,老远就能看见,既可以警示危险,也可以辨别航向。
四是心理安慰,老百姓看到大佛,心中安定自信。
乐山大佛,三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实体实心造像,为弥勒佛形象。
“大佛要洗脚,乐山睡不着。”这是乐山当地流传的一句谚语。
乐山大佛,经历过四次闭目、两次洗脚。2020年8月,当大佛再次“被洗脚”时,乐山也遭遇了多年来罕见的特大的洪水。
乐山大佛,历经3代90年修建完成。为什么建造一座大佛需要这么长时间?
一来是当时科技不发达,没有直升机、挖掘机这样的工具。
二来山势险峻,又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集之处。
三来和唐朝时的禁佛令有一定关系。
四来是资金来源断裂造成的停工。
这里,不得不提及修佛的创始人——海通法师。
为了募集资金,海通法师云游天下,千辛万苦,终于募集了开建资金。
一日,嘉州郡守听说,海通手里有一大笔钱财,心生贪念,带人讨要。
海通断然拒绝,并钉截铁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郡守恼羞成怒地说:“那你就挖出来看看!”
面对寡廉鲜耻的郡守,海通毫不犹豫,抠出眼珠,放进通盘,举到郡守面前。
这就是史书上记载,“自抉其目,捧盘致之”的典故。
顿时,郡守大惊失色,吓得失魂落魄,仓皇逃下山去。
海通舍己献身浩然正气感天动地,广大百姓更加坚定了造就大佛的决心。
据说,乐山大佛之前也有房屋保护,后来毁于嘉定抗元保卫战。
弥勒佛形象,也历经三代演化。
从“交脚弥勒”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弥勒佛”,再到“大肚弥勒”,每一个形象在当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我们现在常见的弥勒佛多以慈眉善目、宽袍大肚的形象出现,但早期汉传佛教中的弥勒菩萨形象却与之相距甚远。
早期的弥勒菩萨像严格按照佛经中三十二比较威严,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心生敬畏的过程。
五代以后,弥勒佛的形象,渐渐向“布袋和尚”契此“宽袍大肚”形象转变。
布袋和尚身宽体胖,眉皱腹大,脸带笑容,手持布袋,随地而坐,随地而卧,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意味,所以“大肚弥勒佛”这个形象普遍被民间接受。
受到弥勒佛形象启示,有一副对联在老百姓嘴中广为传诵,被奉为经典。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在佛教传说中,佛有三世,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摩尼佛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
大雄宝殿里供奉的释迦牟尼三身像,分别为法身、 应身、报身,就代表着过去、现在、未来,也对应着世间修行者的父母、自己、孩子。
来到乐山东方佛都,确实大开眼界,增长智慧。
来到四川,都说“玩在成都,吃在乐山”。
乐山有三大名吃,一是钵钵鸡,二是跷脚牛肉,三是麻辣烫。
乐山有个张公桥美食街,夜晚灯壁辉煌,值得去打卡。你能在这里找到很多网红店,以及特色美食的总店。
吃着跷脚牛肉、甜皮鸭等美食,喝着啤酒或饮料,听着街边歌手演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饭店附近,很多当地妇女会推销一种叫作黄角兰的花,幽香袭来,特别受女孩子欢迎。
大海一直很好奇,钵钵鸡是棒棒鸡有什么区别?后来听人说,钵钵鸡不是棒棒鸡,两个不相同。
一是外观不同。
钵钵鸡在特殊加工后用签串制,晾冷浸于各种口味的佐料中,外观是一串一串的。
棒棒鸡,把整只鸡切成很多薄片,外观为一片一片的。
二是做法不同。
棒棒鸡在宰切时,一人持刀一人持棒,配合默契。木棒敲击刀背时,发出的声音随力量轻重而变化,抑扬顿挫,自成节奏,给人以聆听乐曲般的感觉,故名“棒棒鸡”。
钵钵鸡将肉煮熟,不能煮烂,八分火候就行。尔后晾干,切成片,用竹签分门别类串成串,晾冷浸于各种口味的佐料中。
三是盛放器具不同。
钵钵鸡的钵钵就是瓦罐。棒棒鸡常用盘子盛放。
它们也有相同点:都是川菜,都是用鸡为主料,都是先煮后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