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

北京故宫导游全讲解(别再一知半解逛故宫了,权威版故宫完整解说词,赶紧收藏吧)

14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2-21 09:06:19    

( 

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故宫无论在总体布局还是建筑形式上,都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和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故宫不仅是集中国古代建筑之大成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博物馆。故宫珍藏了百余万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宝级文物数以万计,代表了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平。

一、历史沿革

(一)明朝

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北京为兴王之地,宜为首善之区。”决定分遣大臣采备建筑材料,正式启动北京宫城的建设。此间动用工匠23万、民夫百万,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元旦吉日,明成祖朱棣御奉天殿受朝贺,紫禁城正式启用。

紫禁城工程设计和营造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其规模与南京皇宫相比,“凡庙社、郊祀、坛庙、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明朝为故宫的建筑规模奠定了基础。

紫禁城建成后,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明永乐十九年(1424年)4月,紫禁城启用不到百日,前朝三大殿即被一场大火烧毁。此后前朝三大殿、乾清宫、坤宁宫、奉天门、午门等处,先后在正德、嘉靖、万历各朝屡遭火毁。崇祯末年紫禁城又遭兵火,宫殿建筑、宫藏文物惨遭破坏。

明朝自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检(1424—1644年),共有14位皇帝在紫禁城生活起居,治理国家。

(二)清朝

清朝统治者入驻紫禁城后,经数代皇帝的经营,紫禁城逐步恢复了元气。此间,在重建已毁宫殿建筑的基础上,对部分区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如文渊阁、宁寿全宫、南三所、西五所、斋宫、疏庆宫等处。

清廷特别重视防火。首先,对紫禁城所有重要建筑进行防火结构的改造,建造火墙,加厚墙体,封护房檐等。其次,建立火班(消防队),定时进行消防演练以防不测。再次,配备消防器材,增加太平缸,并在主要建筑周围陈设激桶(可喷水的器械)、水桶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措施比较有效地防止了重大火灾的发生。清朝各代皇帝中,清高宗弘历对紫禁城的维护保养不遗余力,使紫禁城再现辉煌。

清朝中期以后,各代皇帝对紫禁城的建设没有新的建树。到了清末,国力衰微,管理松懈,紫禁城再次走上下坡路。宫中不但垃圾如山、河道淤塞,而且火灾又起。同治年间武英殿烧毁,光绪年间太和门失火,损失惨重。

清朝自世祖福临到逊帝溥仪(1644—1911年),共有10位皇帝在紫禁城内生活起居,治理国家。

(三)民国

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根据民国政府所允“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清廷皇室成员仍可居住在紫禁城内廷,即乾清门广场以北,神武门以南区域。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了大总统就职典礼。袁世凯下令撤掉了皇帝宝座,换成西式靠背椅,并取消了紫禁城前朝匾额上的满文。

直至1924年冯玉祥要求溥仪“即日移出宫禁”,溥仪搬出了紫禁城。清廷退出紫禁城后,11月7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负责处理清廷公司财产,并筹备成立图书馆和博物馆。经过酝酿确定博物馆名称为“故宫博物院”,并于1925年10月10日举行故宫博物院成立典礼,紫禁城正式对外开放。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保护故宫馆藏文物,国民政府将故宫文物13000余箱运往南方。新中国成立前这些文物中的2972箱被转运到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四)今日故宫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故宫博物院的维护、保养、研究投下巨资,使紫禁城再次焕发青春。为防止火灾的发生,故宫内安装消防管道近万米,主要建筑全部安装避雷针。宫内配备专业消防队,消防设施日益现代化,做到了杜绝隐患,万无一失。60余年来,故宫内不曾发生一次火灾事故。1961年,故宫博物院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纪念日,院徽正式启用。院徽标识设计取“宫”字形。

2015年,为庆祝建院90周年,故宫博物院开放了宝蕴楼区域、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门区域和东华门区域。截至2016年年底,开放面积已达76%,藏品总数为1862690件。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建设正在进行之中。北院区建于海淀区西玉河,规划用地47万平方米,将建设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文物修复展示中心、文物展厅、文物周转库房、宫廷园艺中心、国际文物修复平台和11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北院区的建设将有效解决故宫游客承载量问题。

二、紫禁城名称的由来

紫禁城的“紫”,指的是紫微垣。

紫微垣位于天的中央最高处,共有恒星15颗,这组恒星被认为是“运乎中央,临制四方”的天帝所居的宫殿。《广雅·释天》称其为“紫宫”。《后汉书》又说:“天有紫微宫,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所以人间的皇宫应天象而建,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格局,与天宫相类。

“禁”指禁地。皇宫又叫“大内”,警卫森严。所以北京皇宫名之为紫禁城。

三、规模和布局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背靠镇山(景山),面向朝阳,其左前方为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右前方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雄伟壮丽,尽显天朝大国的泱泱气度。

紫禁城由高大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和众多的宫殿组成。紫禁城宫墙内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紫禁城外围城墙高10米,城上四隅各建十字脊、三开间、三层檐角楼。角楼平面呈曲尺形,传说其结构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整个角楼犬牙交错,钩心斗角,精美异常。城墙四正方位各开一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城外绕以护城河(筒子河),河宽52米,青砖墁底,条石护岸,波光跃金,流淌舒缓。

紫禁城内的宫殿由前朝、后廷两部分组成。

前朝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南部。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土字形须弥座上。因为这里是举行大朝会,体现国威帝尊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宫殿特别高大辉煌。前朝两翼东侧为东华殿建筑群,西侧为武英殿建筑群。

后廷位于中轴线北部,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区域和帝后的生活区,宫殿规制与前朝相比显得内敛含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后寝的中心,两侧为东西后宫。再东为宁寿宫,再西为慈宁宫等建筑。祭祖礼佛的宫殿、休闲娱乐的御花园分布其间。整个皇宫千门万户,内外有别,上下有序,上自帝后,下至仆役,各得其所。

四、景区介绍

(一)午门及午门广场

1、午门

(1)建筑规制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的午位(正南方),故称午门。午门的建筑规制是汉唐以来皇宫正门制度的延续,即宫门两旁建两阙,整座门成“凹”字形。

午门城台正中建筑为重檐庑殿顶城楼,九五开间,通高35米。两观城台上建连檐通脊明廊各13间。明廊南北各有一座镏金宝顶的四角攒尖方亭,它们与正中城楼连成一气,俗称“五凤楼”。

午门城台上正殿东侧陈钟,西侧置鼓,以为皇帝亲祀祭享、文武百官上大朝之用。皇帝亲祀坛庙出午门时,午门上鸣钟;皇帝祭享太庙时,午门上击鼓。举行大朝礼时,午门上鸣钟鼓,百官以钟鼓声进退。

午门西南,正门三间,两观下另开左掖门、右掖门,东西向。午门南面正门三间,北面则为大门五间,人称这种规制叫“明三暗五”。

(2)出入午门的规矩

午门正门专由皇帝出入。举行大朝礼或随皇帝出入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由左(东)门出入,宗室王公由右(西)门出入,三品以下的文武百官分东西班次由左右掖门出入。

殿试时贡士按名次单双数分别走左掖门、右掖门。举行传胪大典时进士也按名次分单双数,由鸿胪寺分左右掖门引入。大传胪后,进士中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可由午门正门出宫以示褒奖。

皇帝大婚,皇后进宫从午门正门入。

(3)午门的用途

明清两朝在午门前举行的活动分两类。

一类是逢年过节与官民同乐的活动。明朝时每逢正月十五、立春、端午、重阳等节庆,宫中会赐糕饼、悬花灯。明清两朝立春时还会在午门前举行由顺天府尹率领的大兴、宛平县令进献春山、春牛的活动,象征春耕和丰收。

另一类是正式的典礼,清朝时在午门主要进行两件事,一为凯旋献俘礼,二为颁朔礼。

凯旋献俘礼是朝廷在重大军事行动中取得胜利后,为了安民心、振国威而举行的庆典活动。献俘礼在“五礼”中属于军礼范畴。届时皇帝亲御午门城楼上,参加献俘大典。清乾隆年间为平定准噶尔、回部、金川等地的叛乱举行过四次献俘礼。

颁朔礼即颁布第二年历书的典礼。夏历(农历)以月相的阴晴圆缺计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颁朔礼于孟冬(农历十月)初一在午门前举行。事前钦天监算好第二年的朔望日,规定每日宜忌事项,制成历书,称“时宪书”,俗称黄历。时宪书通过午门前举行颁朔礼颁布天下遵照实行。明清两朝所颁时宪书也都颁给蒙古、朝鲜、琉球、占城等周边地区和国家。

2、午门广场

(1)广场五门

除午门之外,午门广场周边共设五个门。正南为端门。午门两观城台南侧,东为阙左门,西为阙右门。阙左门、阙右门之南为连檐通脊朝房各42间。东朝房南侧为太庙右门,西朝房南侧为社稷坛左门。两门之南各有朝房5间。

(2)朝房

太庙右门、社稷坛左门南北朝房为六科廊。其中吏科、户科、礼科在东朝房,西向;兵科、刑科、工科位于西朝房,东向。

六科廊以北房间为各部、院、寺、监的朝房。阙左门、阙右门之北各有东西向朝房3间,为王公朝房。现为故宫售票处。

(3)紫禁城禁卫制度

午门前两座值房是侍卫值班的地方。清朝时对皇宫安全保卫十分重视,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门禁制度规定,无论王公大臣还是奴仆杂役都不可随便行走。每座宫门都对可从此门出入的人登记造册,违反规定的无论出入者还是守门者都会受到重罚。除此之外宫内还制订了宿卫制度、门钥制度、合符制度等一系列警卫制度,以保证宫中的安全。

(4)廷杖

午门广场是明朝实施“廷杖”的地方。廷杖就是对在朝廷上违逆了皇帝意志的大臣用棍子打的刑罚,处罚地点在午门外御路西墀之下。廷杖时由主管东厂兼司礼监太监和锦衣卫使监刑,宣旨后行刑。清朝没有实行这种刑罚制度。

明朝成化年以前,廷杖只具有象征性,并非真打,示辱而已。后来逐渐变成真打,不时发生打人致死的事情,其中有两次廷杖轰动朝野。一次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劝阻明武宗朱厚照南巡的大臣被处以廷杖之刑,被打158人,死15人;另一次是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仪”事件,廷杖大臣134人,死17人。

(二)前朝部分

1、太和门广场和太和门

(1)太和门广场

①六和六安

太和门东庑中间的门叫协和门,西庑中间的门叫熙和门。太和门、协和门、熙和门加上前朝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称之为“六和”。皇城的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称之为“六安”。“六”指天地四方,内外相应,称之为“六和六安”,意为内和外安,天下太平之意。

②内金水河

太和门前为内金水河,河上跨汉白玉石桥五座,护以石栏。内金水河从紫禁城西北角筒子河涵道引入紫禁城,沿紫禁城西侧南流,至武英殿东向,经武英殿门前,再东经涵道至太和门前,又经涵道东出至文渊阁前水池,从文渊阁东出经三座门前石桥,折而向南从紫禁城东南角銮驾库处出城,流入午门东侧筒子河,总长2100米。

内金水河的作用首先是宣泄雨水。紫禁城自西北至东南高差2米,无论多大的雨水,宫内任何地方都不会积水。科学的排水系统把雨水输入内金水河排出宫外。

其次是防止火灾。防火是宫里的大事,内金水河中的水起到了灭火的作用。明朝天启年间六科廊(当时在武英殿南)及后来武英殿的火灾事故都是用内金水河的水扑灭的。

再次是满足宫里营造用水。紫禁城内数千间建筑,年年需要维护修葺。打浆抹灰必须用水,内金水河的水提供了方便。

第四是风水上的需要。西北方向为乾位,为“天门”,东南方为巽位,为“地户”。紫禁城必须以这种走向的水环抱,以“聚集生气”。实际上在近百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中,内金水河(包括筒子河)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是建筑美学设计上的需要。内金水河自然地分割了建筑大格局的空间,在紫禁城严肃规整的环境中,它的曲线活泼生动,使紫禁城雍容华贵而不失优雅多情。

(2)太和门

①历史沿革

太和门为前朝正门,初建于明永乐年间,时称奉天门。明嘉靖年间改称黄极门。清顺治年后改称太和门。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太和门被火焚毁。日近元旦节庆大典,第二年正月又值光绪大婚之期,重建已经来不及,遂以扎彩工艺临时搭建一个仿建的太和门救急。假门无论在尺寸结构,还是花纹装饰上都与原来的门一般无二,使得长年在宫里的人都辨不出真假。今天的太和门是此后重建的。

②建筑规制及陈设

太和门为重檐歇山顶,九四开间,三开门,坐落在崇基之上,围以汉白玉石栏。

太和门前陛间列鼎式香炉4只,门前御路东西各立青铜巨狮一尊。东侧铜狮身后为汉白玉佛龛形石雕台座,人称“空庙无神”。西侧铜狮身后为汉白玉匣状石雕,人称“空匣无玺”,石匣内曾发现过五谷杂粮。这两件陈设究竟有何寓意,早已湮没无闻,无人知晓。

③功能用途

明永乐初年,三大殿火毁后,明成祖朱棣曾在此御门听政。清朝入关后,清世祖福临的登基典礼,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等活动都是在太和门举行的。

2、太和殿广场及太和殿

(1)太和殿广场

太和殿前广场面积约3万平方米。中间御路铺以青石,两侧青砖墁地。青砖地面上扇形排列两排汉白玉石块各90余方,是举行大朝礼时卤簿中各类仪仗站班位置。广场东西两庑各有房32间,东庑中间为体仁阁,西庑中间为弘义阁。

①品级山

明清两代官员等级分为九品十八级,由一品到九品,每品又有正从之别。太和殿前广场上原来陈设有品级山,以为文武百官上朝站班之用。品级山当时的位置在太和门以北御路两侧,东西各二行,每行18个,文武官员上大朝时就按品级在相应的位置上站班行礼。明朝的品级山为木质,上为云纹雕饰,下有座托,牌上中间有“正(从)某品”字样。清代品级山改为铜质,“山”字形,中间铸阳文“正(从)某品”字样。

②体仁阁

清朝前期曾在体仁阁举行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以延揽科举制度之外的人才。

③弘义阁

是清廷收储金银珠宝的地方,也是皇家银库。太和殿广场两庑则是存放皇家其他用品的库房,如缎库、皮库、瓷库、衣库、茶库,与银库并称为内务府六库。

(2)太和殿

①历史沿革及名称由来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奉天殿。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毁于火灾。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再次毁于火灾,重建后改称黄极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又毁于火灾,天启五年(1625年)再次重建。明末太和殿再遭破坏。清初顺治年间重建后改称太和殿。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又大规模改造,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乾·彖辞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太”即大,“和”即和谐。意为在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和合,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

②建筑规制和陈设

高约30.05米,面阔11间,进深5间,面积2377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宫殿建筑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

a.屋顶

为重檐庑殿顶,是宫殿建筑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太和殿正脊两头的大吻,高3.4米,宽2.68米,厚0.52米,重约4.3吨,由13块琉璃构建组成,是我国现存古建中最大的吻兽。殿顶四面坡的筒子瓦脊上装有脊兽10只,它们分别是龙、凤、狮、天马、海马、狎鱼、狻猊(suan ni)、獬豸(xie zhi)、斗牛、行什,脊兽前是骑凤仙人。脊兽的数量是依建筑物的等级高低而异,需要减少时,必须从队尾依次递减,不能打乱顺序,而且采用的数量要取奇数。例如,养心门一个,紫禁城角楼3个,储秀宫5个,中和殿7个,保和殿9个。10种脊兽全班上阵的只有等级最高的太和殿。吻兽和脊兽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性,它们起着固定屋顶瓦件的作用。

b.殿内

由72根巨柱支撑,66根大红漆柱分布两侧,6根沥粉贴金蟠龙金柱分布宝座两旁。

宝座通体雕以金龙,椅后为雕龙金漆七扇屏风。宝座上方藻井的龙俯首向下,两侧6根金柱上6条龙的头朝向中间,所有的龙都围绕着宝座,焦点正在宝座之中的皇帝身上,正所谓“时乘六龙,以御天地”。座下为须弥座式地平床,地平床上铺以地毯,正南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陛间陈设香炉。宝座前设脚踏及香筒、甪端、仙鹤、宝象等。太和殿宝座原为明代遗物,清朝皇帝一直沿用。袁世凯在太和殿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时去掉宝座,换成西式靠背椅。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关专家在库房内发现宝座残件,经一年多的研究修复,恢复了宝座原貌。

宝座上方屋顶有蟠龙藻井。藻井上圆下方,深1.8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最下层是方井,中层为八角形,上部为圆形。井内中心雕蟠龙俯首下视,龙口衔宝珠,人称宝珠为轩辕镜,以示下面宝座上的皇帝为轩辕子孙正统嫡脉。藻井的设置主要是起烘托帝王尊严的作用,同时还有镇火之意。除太和殿外,紫禁城中的重要建筑,比如乾清宫、养心殿内均有藻井。

太和殿内铺设的是专门为皇帝烧造的金砖。之所以叫金砖,是因为这种砖质地细密,敲之有金石之声,故名。金砖主要产于江苏省苏州。因为苏州地区的土质细腻,可塑性强,是很好的制砖原料,而且苏州地处大运河畔,运输便利,所以成为金砖的主要生产地。金砖的制造要经过多道程序。首先要选料,所用的土质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第二步是练泥。第三步是制坯。第四步是将砖坯阴干。最后是入窑烧制。烧制时要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然后用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总共需要130天才能烧制成功。在太和殿铺设金砖时,先是按尺寸切磨加工,以使墁好的地面严丝合缝;然后经过抄平、铺泥、弹线、试铺等几道工序把砖铺好刮平;最后把墁好的金砖上浸以生桐油才完工。太和殿内铺就这种工艺生产的金砖,数百年来依然油黑光亮,不滑不涩,隔潮透气,结实保温。

c.须弥座

“高台榭,美宫室”是中国几千年来宫殿建筑的审美取向。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就坐落在高高的“土”字形须弥座上。太和殿位于“土”字形须弥座南部。须弥座共三层,又称三台,其台心高8.13米,边缘高7.12米,落差1米,极利排水。须弥座四周护以汉白玉石栏板,龙凤云纹望柱下有排水螭首1142只。据说下雨时1142只螭首会形成“大雨如练,小雨如注,千龙吐水”的壮观场面。

须弥座上的陈设有:日晷、嘉量、铜龟铜鹤、太平缸和鼎式香炉。

日晷:位于太和殿丹陛东南角。日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器,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针从晷盘中心垂直穿过。晷盘上下两面刻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初、正,以为十二个时辰。晷盘上的晷针指向北极星,其倾角用90°减去其所在地区上的纬度确定。北京地处地球上北纬39°54’的位置,太和殿前日晷倾角应该是50°6’.

嘉量:位于太和殿丹陛西南角汉白玉石座上。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全器分斛、斗、升、合、龠(yue)五个容量单位。中国古代律、度、量、衡四种标准是体现国家权力的重要指标。太和殿前嘉量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制造的,同时还制作了一件圆形嘉量,陈设于乾清宫丹陛之上。

铜龟铜鹤:太和殿前丹陛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铜龟和一只铜鹤。龟、鹤都是祥瑞长寿的动物,摆在这里有千秋万代的含义。实际上龟、鹤是香炉,龟、鹤背上有一块可开启的盖,内置香料,以为上大朝时燃香之用。届时香烟从龟、鹤口中逸出,神秘庄严。

太平缸:太和殿外东西两侧各陈镏金青铜太平缸两只,每只重约2吨。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据说这么大的太平缸需用黄金100两。这四只太平缸上布满刀刮痕迹,是八国联军占领紫禁城前朝时所为。太平缸器型浑然厚重,金光灿灿,喻以“金瓯无缺”,表示国家领土完整。它实际的用途是储水,以备日常洒扫庭院,防火之用。据记载,明朝时有热火处太监每到小雪节令,便给缸加盖,缸座底下加铁屉,用以烧火防止缸内的水结冰,清朝时也是这样。紫禁城内现共有明清两朝遗留下来的铜质和铁质太平缸共308口。

鼎式香炉:太和殿前三层台阶间列铜鼎18只,丹陛上6只,以下三层,每层4只。清初改明朝行政区划15省为18省,边疆地区不设省。后虽新疆、台湾、奉天等地区设省,习惯上仍称18省。陈设18只铜鼎意为普天之下。铜鼎实际上也是香炉,上大朝时鼎内亦放置香料,以备燃香之用。

总之,太和殿巨大的屋顶铺满暖色调的金黄琉璃瓦,明亮耀眼,毫无厚重之感。檐下木结构,用蓝绿为主的冷色调调绘成金龙和玺彩画,冷色调更衬托出飞檐翼角轻盈纤巧。而沉着厚重的朱红色大柱稳稳地坐落在层层汉白玉须弥座上。远远望去,蓝天白云之下,整座建筑轮廓优美,比例和谐,庄严飘逸。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建筑瑰宝中最具代表性的伟大建筑之一。

③功能用途

太和殿在明清两代是举行大朝礼的地方。每逢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及皇帝登基、大婚、命将出征、金殿传胪等重大活动都要在太和殿举行隆重的庆典。冬至圜丘大祀、孟夏圜丘常雩礼,孟春祈谷坛祈谷前一日,皇帝在太和殿阅视祝版。

3、中和殿

(1)历史沿革及名称由来

中和殿在明初称华盖殿,嘉靖年间改称中极殿,清初改名中和殿。“中和”二字出于《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

(2)建筑规制及陈设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正处于土字形须弥座的中部。殿为方形,四角攒尖式,镏金宝顶,四面各三开间,南北三出陛,东西一出陛。

中和殿地平床上设宝座,宝座后有屏风,旁置香炉。

(3)功能用途

凡遇三大节举行庆典前,皇帝先于中和殿升座,内阁、内大臣、督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及侍卫执事人员向皇帝行礼。皇帝在此稍事休息,等待到太和殿上朝的时辰。

如遇皇帝亲自参加方泽(地坛)、太庙、社稷坛及历代帝王庙、孔庙、朝日(日坛)、夕月(月坛)等处的祭祀活动,先一日皇帝会到中和殿阅视祝版,以示恭敬谨慎。

每到仲春吉日,皇帝会到先农坛行耕耤礼。届时皇帝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扶犁三推,以躬耕垄亩的姿态告诫天下官守百姓,应不违农时搞好农业生产。耕耤礼前,皇帝亲临中和殿阅视祝版、农具和盛放种子的青箱。

4、保和殿

(1)历史沿革及名称由来

保和殿在明永乐初年叫谨身殿,嘉靖以后改称建极殿,清初重建后改称保和殿。“保和”二字出典与太和殿相同,意为人君应该保持天人和谐,维护万物的平衡。

(2)建筑规制

保和殿位于土字形须弥座的后部,重檐歇山顶,九五开间。其建筑内部的特点是殿内南侧减去了一排柱子,使宝座前的空间特别宽敞、明亮。这种建筑方法叫作“减柱造”。

(3)功能用途

在清朝时是每逢除夕皇帝宴请外藩王公的地方。公主下嫁的宴请活动也在这里举行。清乾隆以后在保和殿举行的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进行科举考试中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

(4)云龙大石雕

保和殿后的台阶上有一块紫禁城最大的石雕丹陛。丹陛为艾叶青石,上雕九龙,云纹回护,海水江牙,雕工精美。丹陛石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总重200余吨,采自北京房山境内大石窝。

5、前朝两翼

(1)东翼

①文华殿

位于太和门广场东侧,协和门外路北。在明清两代最主要的用途是讲“经筵”的地方。经筵是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的讲席。明朝时《永乐大典》曾贮藏于文华殿。

②文渊阁

位于文华殿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殿顶琉璃瓦用青黑色,取黑色主水以克火之意。文渊阁是仿浙江鄞县明代范式(钦)所建藏书楼“天一阁”的规制建成的,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明清两代都建有文渊阁用以藏书。清文渊阁建成后主要用于储存《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编撰完成后,前后缮写了7部分藏7处,其中以藏于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的三部缮写最精。故宫文渊阁藏本及擒藻堂所藏《四库全书荟要》现藏中国台湾省。

(2)西翼。

①武英殿

位于太和门广场熙和门外路北,李自成进北京后在武英殿登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成为皇家机要出版机构所在地,凡经皇帝批准印发的图书均在此处刊印。武英殿印制出版的图书,被称为钦定本,又称聚珍本或殿本。先后印制的大型书籍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等。其中《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仅次于明代《永乐大典》的类书。清同治八年(1968年)六月,武英殿不慎失火,殿内藏书及活字印刷的铜模、机器全部焚毁。从此聚珍本图书绝迹。

②内务府

位于武英殿之北,是清廷专门负责皇家事务的机构,不与外廷行政相混。其长官称内务府总管大臣,由皇室宗亲中的王公担任。

③造办处

位于内务府北侧。全称是“内务府造办处”,是专为应承制造皇帝所需各种器物、日用品、艺术品的机构,无数国宝级的艺术品都是出自这里,造办处代表了当时中国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

(三)后廷部分

1、乾清门及乾清门广场

(1)乾清门

为单檐歇山顶,五开间,三出陛各九级,门前列镏金铜狮2尊,两侧东西墙下陈列镏金太平缸5口。其东侧为内左门,西侧为内右门,均南北向。

在乾清门举行的最重要的活动是御门听政。历代帝王上朝行政有多种形式,御门听政是其中的一种效率比较高的上朝方式。明初御门听政也叫“常朝御门仪”。清沿用明制,康熙年间御门听政作为一种制度逐渐完备。御门听政的时间冬春在辰正初刻(8点15分),夏秋则在辰初初刻(7点15分)。举行御门听政时需由皇帝传旨于某日举行,内阁得旨后即通知各部院衙门,各部院官员将应上奏的折本备于函匣之内按时入奏。清代御门听政以康熙皇帝最为勤谨,从不无故中断。后清期国势日衰,御门听政逐渐减少,偶一为之,王公大臣还往往缺席迟到。道光年间曾因此处罚大臣20余人。咸丰以后便不再举行了。

(2)乾清门广场

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都是五间三开门。景运门内北侧排房是文武大臣奏事待漏的地方,也叫九卿房,南面朝北的房间是宗室王公的内朝房。隆宗门内北侧排房是侍卫值班房及军机处,南面朝北的房间是军机章京办公的地方。

军机处是清朝雍正以后最重要的权力中心。清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以西北用兵军情紧急为由,设立军机房,三年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在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多时有六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称之为军机大臣,又称大军机。他的僚属称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事。乾隆时定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8人,后增至四班32人。军机处执掌每日觐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事务。清宣统三年(1911年)内阁总理衙门成立后,军机处撤销。

2、乾清宫

(1)历史沿革及名称意义

为皇帝的正寝。明永乐年间建成,曾数次遭焚和重建,现存建筑是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乾清”为乾天清正之意。

(2)建筑布局与陈设

是紫禁城后廷的主要建筑,九五开间,重檐庑殿顶。乾清宫内地平床上设宝座,座前是御案,座后是雕龙漆凤屏风。殿内高悬清顺治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

乾清宫前丹陛上的陈设与太和殿类似。只是这里的嘉量是圆形的,另有灯杆石座两对。一对在台上,一对在台下,用以过年节立杆挂花灯等。丹陛台下两侧有文石台两座,台上置金殿,称之为“江山社稷”。殿前月台通过丹陛桥与乾清门相连,桥下有通道以便往来,俗称“老虎洞”。

乾清宫两侧东为昭仁殿,西为弘德殿。两庑东面正中是日精门,西面正中是月华门。

乾清宫内东侧,坐南朝北的房间是上书房,这里是清代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西侧坐南朝北的房间是南书房,这里是康熙皇帝为加强朝廷权力而设置的机构,传说“康熙擒鳌拜”的事情发生在南书房。南书房东边是宫殿监办事处,内悬康熙皇帝御笔匾额“敬事房”。

(3)功能用途

自明代至清初,乾清宫都是皇帝治理朝政和居住的正殿。明清皇帝驾崩后都在此停灵,以示“寿终正寝”。清雍正皇帝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养心殿,但这里仍是君王理政和举行节庆大典的重要宫殿之一,清康熙、乾隆两朝曾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从雍正皇帝开始,这里还是秘密建储的场所。

①千叟宴

皇宫中有各种类型的宴会,可分为内廷筵宴、宗室筵宴、御殿大宴、婚假赏赉筵宴四种。前两种归内务府御茶膳房经办,后两类则归光禄寺负责。千叟宴属于内廷筵宴。

清代前后举行过四次千叟宴。第一次,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于清圣祖玄烨60寿辰时举办,地点在畅春园,参加者多是65岁以上的老人,近2000人。第二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地点在乾清宫,参加者为65岁以上老人730余人。第三次,乾隆五十年(1785年)农历三月十四日,地点在乾清宫,参加者为60岁以上的老人3000余人。第四次,乾隆六十一年即嘉庆元年(1796年),地点在宁寿宫黄极殿,参加者为年过花甲的老人3056人。这是最大的一次千叟宴,也是最后一次。

②秘密建储

“秘密建储”是一种清政权独创的皇位继承制度。清政权在关外时,先是以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方式,由八旗旗主公推皇位继承人选。入关以后,受汉文化影响,康熙皇帝立胤礽为太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这一尝试以失败告终。雍正皇帝汲取教训,建立秘密建储制度,这一制度使皇权转移的过程相对稳定。

秘密建储就是皇帝生前通过对诸皇子的考查,将中意的皇子用遗诏的方式确定下来,一式两份密封在文件匣里,一份皇帝留在身边,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皇帝去世后,顾命大臣当着诸皇子的面打开两份遗诏,核对无误,遵遗诏立新皇帝。

(4)发生的历史事件

明朝许多震惊朝野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如“壬寅宫变”、“红丸案”、“武宗戏火”“崇祯出逃”等。

3、交泰殿

(1)历史沿革及名称含义

明成祖朱棣按南京皇宫的规制建成的紫禁城后廷,最初并没有交泰殿。明嘉靖年间,世宗朱厚熜对北京的宫殿坛庙进行了许多改造,此间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加建了交泰殿。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按明制重建。

“交泰”取自《易经》中“天地交泰”,意为乾坤、阴阳、上下相交,万物畅通而得以生养。

(2)建筑规制及陈设

交泰殿的规制与中和殿相似,为四角攒尖顶,但体量小了许多。

交泰殿内设有皇后宝座,殿内悬康熙御笔“无为”匾。“无为”指不施刑罚,以德政感化人民而达到天下大治的意思。清顺治帝曾在此殿内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清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方宝玺贮藏于殿内。现殿内东侧是乾隆年制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西侧是嘉庆年间造办处自制的大自鸣钟。

(3)功能用途

是皇后的正宫,逢年过节,皇后都在交泰殿接受妃嫔、命妇的朝贺。仲春吉日举行亲蚕仪式前,皇后在这里阅示采桑工具。

4、坤宁宫

(1)历史沿革及名称含义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正德、万历年间两次毁于火,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清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坤宁”出典于《道德经》,为坤地宁定之意。

(2)建筑格局

九五开间,重檐庑殿顶。清代,坤宁宫按照满族习俗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坤宁宫形制富于满族文化特色,正门不居中而偏东侧,隔扇门改为木板门,窗户也改为吊搭窗,沿北西南三面设万字坑,俗称“口袋居”,以及陈设萨满教祭祀神堂等。

宫前东庑为寿膳房,西庑为寿药房。坤宁宫正门是坤宁门,门的两侧是太医值班的房间。宫中皇后、嫔妃有妊娠事,太医们便在此值班,直至新生儿诞生。

(3)功能用途

明朝时是皇后的寝宫。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后周氏,在崇祯皇帝穷途末路时于坤宁宫内自缢身亡。

清代,坤宁宫虽然仍称为正宫,但不再是皇后住所,其冬暖阁成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婚后,皇后会搬到东西六宫中某一宫居住。平常坤宁宫西侧大殿则为祭神的场所。

①皇帝大婚

清朝皇帝大婚时,用九凤金顶百子喜轿把皇后从娘家接来。经大清门、天安门、午门正门,再经昭德门、中左门、后左门进乾清门,到乾清宫前落轿,然后改乘孔雀顶轿,由太监捧皇册宝,引轿到某寝宫以待吉时。吉时到,皇后乘轿到坤宁宫举行合卺礼。

合卺礼以后,帝后在此住数天或对月(1个月)后,皇后便分宫住进东西六宫中某一准备好的宫殿内。未分宫前东暖阁是休息处,西大殿则作为皇后接见娘家人的场所。分宫以后如遇上节庆,皇后在出席某场合之前仍在东暖阁休息。所以坤宁宫外悬挂的说明上有“皇后休息处”字样。

至于妃嫔入宫则用九翟金凤顶大仪车迎接入宫,走的是紫禁城后门神武门,而后直接抬到某寝宫,也不举行什么仪式。宫中后妃嫡庶之分甚严,据传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曾因一句“奴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话,讽刺慈禧不是明媒正娶,激怒慈禧。后阿鲁特氏不堪慈禧的压力,吞金自杀,遂成为皇后殉帝的惨剧。

5、御花园

(1)概况

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位于坤宁门之北。花园北为顺贞门,东南为琼苑东门,西南为琼苑西门。整个园子东西宽130米,南北长90余米,分布着各式楼阁20余处。园内古柏参天,奇花异草,珍石罗列,幽静而雅致。

(2)主要建筑

①钦安殿

位于御花园正中偏北的高台上,始建于明朝初年,重檐盝顶,中置镏金宝顶,坐北朝南,五三开间。嘉靖年间殿周添建城垣,正南开天一门,东西墙开旁门,形成今天的规制。

钦安殿内共有大小神龛11座,位居中央的三大两小神龛内供奉的都是玄天大帝(也叫玄武大帝或真武大帝)。中央神龛内明代所铸巨型真武铜像披发跣足,身着云氅,手持法剑,脚踏龟蛇,十分威武。钦安殿是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的宗教性建筑,也是紫禁城最北面的一座宫殿。四象中北方之神是玄武,在此供奉玄武神是应天象之举。

明清两代钦安殿的香火常年不断,皇帝每逢节庆也会亲临拈香行礼。据说玄武大帝有镇火的神力,可保皇宫四季平安。明初,明仁宗病死在钦安殿。清朝时为避康熙皇帝名讳改“玄武”为真武。

②堆秀山

位于钦安殿东北侧,由太湖石堆砌而成,高14米,山周有12属相石。洞门上刻乾隆皇帝御书“云根”二字,山顶立御景亭。

③擒藻堂

位于堆秀山东侧,乾隆年间是藏书的地方。《四库全书荟要》12000册曾珍藏在这里,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④绛雪轩

位于琼苑东北门北侧,西向。因轩前有名贵海棠多株,花开时似带雪红梅,故名。

⑤延晖阁

位于钦安殿西北侧,依墙而建,明时叫清望阁,是皇帝登临赋诗的地方。清朝时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几位皇帝常来此处休闲。

⑥四神祠

位于延晖阁正南,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八角亭,北向,四周出廊,前接抱厦。所供四神说法不一,一说供奉“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一说供奉风、雷、云、雨四神。

⑦四季亭

御花园有四座亭子代表四季,东侧万春亭为春,浮碧亭为夏,西侧千秋亭为秋,澄瑞亭为冬。加上这四座亭,园中共有亭式建筑12座。

⑧养性斋

位于琼苑西门之北,是一座二层的楼阁,明时叫乐志斋,清时改成养性斋。这里是御花园静中取幽的去处。四周太湖石堆砌,斋前梧桐碧绿,青藤攀岩,北有凌霄怒放,东植龙爪枣数株,环境十分清雅。宣统年间,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土敦在宫中当差时,常在这里休息。

(3)选秀女

清朝宫廷选秀女的活动在御花园举行,具体位置有两说:一说在延晖阁前,一说在坤宁宫之北。

①选秀女的范围

清朝宫廷选秀女的范围只限在八旗之内,并不涉及其他人,对社会的骚扰和影响并不那么大。但旗人之中,皇后及妃嫔的亲姐妹和下嫁公主的女儿不在备选之列。候选女子的年龄从15岁(虚岁)开始预选,5年之内未被选中便允许不再备选,可自行择配成家。

②秀女的出路

选进宫的秀女或备内廷主位,即是说也许会被皇帝看中,成为妃嫔。比如慈禧便是以秀女身份入宫,成为皇太后的。其他的秀女或与皇子、皇孙栓婚,或为亲王、郡王指婚,也或为亲王、郡王之子指婚。

选进宫中只是为了伺候主子的秀女又叫宫女子,这些人只在内务府三旗范围内挑选,每年正月备挑一次,其他旗的人不参加。宫女子不需一辈子在宫中生活,康熙年间规定年至30岁,雍正时降到25岁,可放还回家。

6、神武门

是紫禁城的后门,明朝时叫玄武门,清初为避清圣祖玄烨的名讳,改为神武门。门上设置钟鼓以报时刻,这一工作由銮仪卫负责。皇帝不在宫中,神武门上报时,起更击鼓108响,以后每更击鼓,第二天早晨再鸣钟。皇帝如在宫中,则只击鼓不鸣钟。

清嘉庆八年(1803年)这里曾发生嘉庆遇刺事件。二月二十日,嘉庆皇帝从圆明园回宫进神武门,在顺贞门换轿时遇到了刺客。一个人从神武门内西侧,俗称“黑老鸹殿”后面冲出来,犯驾行凶。由于周围人员及时护驾,将刺客逮捕。经查刺客叫陈德,是宫中做工的杂役。审查结果以陈德狂悖疯疾结案,处以凌迟极刑,他两个儿子也被斩决。行刑地点在宣武门外菜市口。

7、后廷东路

(1)内东路

①斋宫

位于东一长街内左门北侧,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是皇帝亲祀祭享前在宫中斋戒的宫殿。祭天、祈谷、祈雨均须提前三天宿于斋宫。

②疏庆宫

位于斋宫东侧,改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曾是皇太子胤礽的寝宫。雍正上台后不再预立太子,改为皇子居住的地方。清朝末年疏庆宫是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读书处。

③奉先殿

位于疏庆宫东侧,改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是明清两代宫内祭祖的地方。现被辟为馆藏钟表馆,供游客参观。

④东六宫

景仁宫:康熙的母亲佟佳氏在景仁宫生下康熙。光绪年间,珍妃住在景仁宫。

承乾宫:位于景仁宫北侧。明末崇祯皇帝的宠妃田氏住在这里的时候,改名承乾宫。清顺治皇帝的爱妃董鄂氏进宫后住在承乾宫。

钟粹宫:位于承乾宫之北。清末咸丰皇帝的皇后慈安住在钟粹宫。清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暴死钟粹宫中。光绪的皇后隆裕,做太后前住在这里。

延禧宫:位于景仁宫东侧。是东西六宫中较冷僻的宫殿,只有一些不受宠的嫔妃及较低级的妃子住过。宣统元年,清室在原址兴建一座西洋式“水殿”楼阁,隆裕太后为之题匾额“灵沼轩”。不久,这座“水晶宫”就因财力匮乏而停建。

永和宫:清康熙年间,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在此居住。光绪帝的瑾妃入宫后在此居住。

景阳宫:位于东六宫东北角,是东西六宫中最冷清的院落。明朝万历年间,这里曾是皇太子朱常洛的母亲恭妃王氏的冷宫。

⑤东五所

东五所又叫乾清宫东五所,位于东六宫之北。明朝时是地位较高的宫女住的地方。明清两代也曾做过公主或皇子居所。清晚期成为服务内廷的办事机构。

(2)外东路

①宁寿全宫概况

明朝时宁寿宫一带是一个面积很大的空旷区域,只零星分布着几座建筑。清朝时对这组宫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最初是康熙皇帝分给皇太后养老,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把这里改建为比较完备的宫殿区。乾隆年间,清高宗弘历为了归政以后有个养老的地方,用了4年时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改建,增建了宁寿宫等建筑。但乾隆皇帝归政后并没有住过来,此后这组宫殿空置了百余年。光绪亲政后,为了给慈禧养老,用银60万两对宁寿宫进行了修缮。慈禧太后晚年大部分时间住在这里,并在这里过的60岁生日。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慈禧从这里出逃。慈禧死后也是在这里停灵并从这里出殡的。

②主要建筑

九龙壁:位于黄极门前,是宁寿全宫的照壁。九龙壁宽29.4米,通高3.5米,由270块各色琉璃拼接成9条巨龙,越海腾波、形态各异。现国内共有三座明清时期遗留的九龙壁,另有山西大同明朝王府的九龙壁和北京北海公园北岸的九龙壁。

黄极殿:是宁寿宫区的正殿。初建于清康熙年间,取名宁寿宫。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乾清宫规制改建,改名黄极殿,作为皇帝弘历归政后当太上皇时临朝受贺之殿。“黄极”出自《尚书》“黄建其有极”,意为天子为天下建立最高准则。清嘉庆元年(1796年),在黄极殿举行了千叟宴。晚清慈禧太后也在此举行六十寿典,慈禧死后梓宫葬入陵寝前暂时安放在此。

宁寿宫:位于黄极殿之北。清康熙年间修葺明代旧殿后作为奉养太后的地方。清乾隆十一年(1776年)仿坤宁宫形式重建。乾隆皇帝准备当太上皇时在此祭神。乾隆帝八十寿典、嘉庆帝五十寿典,曾在此赐宴皇子、王公大臣。

养性殿:位于宁寿宫之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养心殿规制建成,是乾隆皇帝兴建的太上皇起居宫殿。“养性”出自《孟子》,取涵养心性以事天下之意。乾隆皇帝预备将此地作为归政后的居所,实际并未居住,只曾在此赐宴王公大臣。晚清,慈禧太后住乐寿堂时,在此殿东暖阁用膳。光绪皇帝在此住过,并曾与慈禧太后在此接见外国使臣夫人。

乐寿堂:位于养性殿之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畅春园淳化轩规制建成,乾隆皇帝预备作为他归政后的读书憩息之所。乐寿即安乐长寿之意。清末,慈禧太后六十寿典后,曾居此堂,以西暖阁为寝室。

颐和轩:位于乐寿堂之北。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轩后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连以穿廊,形成工字殿。轩两侧还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宁寿宫花园:又叫乾隆花园,位于宁寿宫西侧。整个园子南北长169米,东西宽还不到40米。园中建筑古华轩、褉赏亭、遂初堂、耸秀亭、符望阁、倦勤斋,座座玲珑剔透、错落有致。乾隆当年常在这里赐宴、听曲、观戏及与王公大臣唱和。

畅音阁:位于养性殿东侧,是紫禁城内最大的戏楼。畅音阁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结构与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相类。畅音阁北侧阅是楼是帝后观戏的地方,陪坐看戏的王公大臣坐两侧厢房中。现在阅是楼是陈列宫中戏剧服装道具的展室。

珍妃井:位于贞顺门内,因井内淹死珍妃,故名。光绪因“百日维新”失败被囚瀛台,珍妃也被囚于宁寿宫北部景祺阁院中厢房内。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出逃前命人将珍妃推入此井中淹死,珍妃时年24岁。第二年慈禧回京前,让内务府备棺将珍妃打捞上来,装殓入棺,浅葬京西田村。回京后,下懿旨追赠珍妃为皇贵妃。后珍妃的姐姐瑾妃在贞顺门内设灵堂祭奠。

③珍宝馆

宁寿全宫现被辟为珍宝馆,是宫中展示馆藏艺术品较多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展品:

寿山和福海玉雕:使用两块巨大的和田青玉雕成的,喻义吉祥的玉雕作品。寿山名“丹台春晓”,玉山上刻青松云峰,瑞兽出没,下以铜座承托,象征“寿比南山不老松”。福海名“青玉云龙玉瓮”,缸形,雕以九条游龙升腾于波涛云雾之间,下以海水铜座承托,象征“福如东海长流水”。寿山和福海玉雕均在扬州加工,历时4年。

大禹治水玉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玉雕作品,高224厘米,重约5吨。材质是和田青玉,由扬州玉工雕琢而成,历时10年。内容以大禹治水的故事雕在玉山上,人物场景形态各异。玉山北面刻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文。

象牙席:是以象牙为材料编成的凉席,工艺水平极高。这种席是选用质量上好的象牙劈成宽0.3厘米,厚0.1厘米的牙条编织而成。席长216厘米,宽139厘米,雍正年制,原有5件,现在还剩下3件。

8、后庭西路

(1)内西路

①养心殿

a.历史沿革及名称含义

养心殿位于西一长街内右门北侧遵义门内,西六宫南部。初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雍正时期改建和扩建。

养心殿的“养心”二字语出《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意为涵养心性。嘉庆皇帝御书联“日夜雨露得其养,仁义礼智根于心”,进一步解释了“养心”二字的含义。

b.功能用途

在明代时一直作为皇帝的便殿,明世宗朱厚熜曾在此修道养身。清初养心殿已成为皇帝寝宫,顺治皇帝因患天花病逝于养心殿。康熙继位后,先是住在保和殿,后移居乾清宫。从雍正朝开始,养心殿正式成为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此宣布溥仪的退位诏书,清王朝统治结束。

c.建筑布局

呈工字型,前殿七楹,后殿五楹,中间有穿堂相连。

前殿东暖阁是清末垂帘听政之所,慈安坐在南座,慈禧坐在北座。中间正殿设宝座、御案,是皇帝接见大臣的地方。西暖阁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单独召见大臣、批阅奏章的地方。为保密起见,西暖阁外抱厦以木板围挡,显得格外神秘。西暖阁又分成了一大两小三个空间,中间大者为勤政亲贤殿,东侧小间为一通道,西侧小间就是著名的“三希堂”。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珍藏了三幅传世书法墨宝,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乾隆对这三幅法帖爱不释手,不时揣摩,故名“三希堂”。乾隆皇帝对“三希”还有一个解释,叫“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有臣贤、君明、政通人和的意思。

后殿位于“工”字型建筑的后部,是养心殿寝宫。一字排开共五间。正面明间设坐炕一铺;东次间设宝座,紫檀长条案;西次间设紫檀云龙大立柜和坐炕。东西两梢间正面是炕床,即所谓“龙床”。据说东梢间的床是为皇后来时用的,西梢间的床则是为妃嫔侍寝时用的。东西梢间两侧有净房(厕所),净盆用银或瓷做成。后殿东侧体顺堂曾是皇后侍寝时的临时居所,西侧燕禧堂是皇贵妃侍寝时的临时住所。其他妃嫔则住殿外东西围房,珍妃曾住过西围房。

②西六宫

永寿宫:位于养心殿北侧。明清两代,这里都是妃嫔的住所。因其地近乾清宫和养心殿,也有皇帝暂居在此。时至晚清,这里已被当作收藏御用器物的库房。

翊坤宫:位于永寿宫北侧,明代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曾居住此宫。晚清时期,为慈禧太后修缮储秀宫时,将翊坤宫后殿与储秀宫宫门拆掉改建成体和殿,两宫贯通,翊坤宫于是成为储秀宫院落的前殿。

储秀宫:位于西六宫的东北部,初名寿昌宫。这里居住过的后妃中以慈禧太后最为著名。清末慈禧以秀女的身份入宫后被封为兰贵人,直到成为太后一直住在储秀宫,其子载淳(同治帝)也是生在这里(一说咸福宫)。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在同治死后移居储秀宫,两个月后在储秀宫吞金自杀。

储秀宫的最后一位主人是清逊帝溥仪的皇后婉容。1925年,冯玉祥逼宫,二人仓皇出逃。储秀宫首次对公开放时,参观者在宫内餐桌上还能看到两人吃剩下的食物。

太极殿:位于永寿宫西侧,明初叫未央宫,因明世宗朱厚熜的父亲生于此宫,世宗登基后改其名为启祥宫。清末对这组宫殿进行了改造,拆除后殿和长春门,建体元殿,殿后建戏台。启祥宫成了长春宫的前殿,改称太极殿。慈禧太后、隆裕太后都曾居住在此。

长春宫:位于翊坤宫的西侧,是后妃的居所。清末,慈禧、慈安住此宫内。长春宫回廊上绘有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壁画。长春宫最后的主人是逊帝溥仪的淑妃文绣。

咸福宫:位于长春宫以北。慈禧曾住过宫内同道堂,故有慈禧的儿子载淳出生在咸福宫的说法。除作为后妃的居所,皇帝也会将此作为起居处。此殿也是嘉庆皇帝为乾隆守孝、咸丰帝为道光帝守孝的地方。

③西五所

西五所又叫乾清宫西五所,位于西六宫之北,与东五所相对称。明朝时是地位较高的宫女住的地方。清乾隆皇帝继位前曾在此居住,继位后对西五所进行了改造,东边建了重华宫和漱芳斋,西边建了西花园(也叫咸福宫花园)。乾隆皇帝经常选吉日在重华宫设茶宴招待王公、大学士、翰林等人。每年年末还会在漱芳斋举行“书福之典”。漱芳斋内有一座小戏台,是皇帝赐宴观戏的所在。清末京剧大师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马连良、李万春等名角都在漱芳斋演过戏。

(2)外西路

①慈宁宫

位于隆宗门西侧,明清两朝都是皇太后、皇太妃居住的地方,清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慈宁宫还是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每逢太后生日、元旦、冬至、上徽号等节庆,都在这里举行朝贺庆典。慈宁宫还是举行大型宴会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二、正月十六皇太后在此设宴宴请身份尊贵的女眷。公主订婚、下嫁也在慈宁宫举行宴会。参加这些活动的全是女性,外人不得参加。慈宁宫现开辟为雕塑馆,展出馆藏的历代雕塑文物。

②寿康宫

位于慈宁宫西侧,是清乾隆皇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而建造的。“寿康”一词出自《尚书》,意为长寿健康。崇庆皇太后在此生活了42年。慈禧太后晚年也曾在此小住。

③慈宁宫花园

位于慈宁宫和寿康宫南侧,是紫禁城四大花园之一。南北长132.8米、东西宽49.7米,占地面积6600余平方米。园中叠山砌池,建楼筑亭,是明清两朝太后、太妃们游玩休憩、礼佛诵经以及祭祀先皇、寄托哀思的地方。

④雨花阁

位于太极殿和寿安宫之间,是紫禁城内数十处佛堂中规模最大的一处。这是一座外三层内四层的楼阁式建筑,四角攒尖顶,四条垂脊上各有一条镏金飞龙,整个殿顶的各种部件全部是镏金铜件。其密宗神殿楼内4层,按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配置神像,主供大威德、上乐、密集三大主尊。三大主尊举行的坛城用铜镀金掐丝珐琅工艺制造,下为汉白玉底座,外镶紫檀木亭,是国宝级文物。

雨花阁是一座典型的、非常完整的藏传佛教的佛堂,配备了系统的密宗四部修行的法器,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章

  • 洛阳景点排行榜前十名:隋唐城彰显神都历史,地铁高铁见证现代发展

    2024-11-23 10:31:28
  • 龙门天然温泉攻略来啦!天冷了赶紧泡起来

    2024-11-23 10:16:25
  • 神都洛阳两到三天的旅游攻略,交通、住宿、美食和每天的行程安排

    2024-11-23 10:01:30
  • 河北邯郸广府古城旅游攻略、美食、路线

    2024-11-23 09:46:54
  • 河南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排名,你看过吗

    2024-11-23 09: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