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地区有两座古桥非常值得游览,一是横跨于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的“安平桥”(也称“五里桥”,之前在头条里我有专门写过),另外一座就是位于泉州市东北郊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处的“洛阳桥”。它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享有“南洛阳,北赵州”的美誉。
“洛阳桥”又称为“万安桥”,始建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洛阳桥之所以如此闻名还在于它特殊的造桥技术。当初桥所在的水域海潮凶猛,为了桥梁的稳固性,建造时先是在水里抛入大量石块,筑起一道水下长堤,而后再在长堤上用条石垒起桥墩。桥墩也特别设计成船型,两头尖中间宽,令桥梁能够抵御海潮的冲击,这种“筏形基础”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创新。除此之外还巧妙地在桥墩上繁殖牡蛎,使桥更为结实。由于洛阳桥的成功兴建,引发了周边地区的造桥热潮,大约80年之后中国古代最长的石桥 – “安平桥”也继而诞生。
洛阳桥连接着惠安和泉州,靠惠安这边的岸上矗立着蔡襄的巨型石雕。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曾两次任泉州知府,在泉州期间与卢锡一起主持建造了洛阳桥。
来到洛阳桥边,不能不去探访一下旁边的“洛阳古街”。这条古街上有着许多清末民初建造的汉式大厝和中西合璧的临街骑楼,还有寺庙和宗祠。由于紧邻洛阳桥,是个交通要道,历史上也曾经是繁华一时的商业街。
这是位于古街入口的“昭惠庙”
古街的建筑多为两层,上层为民居,下层店面。
路过“张氏家庙”,第一次见到这种中西结合的家庙建筑。
可惜曾经风光一时的洛阳古街如今显得相当冷清,临街的店面大都关闭了。
注意到不少店面门口都有三两层石阶,很有特色。
游览完洛阳古街,回到洛阳桥,从北往南走。
从另一个角度看桥头的蔡襄雕塑
这一带的海域淤塞得很厉害,桥头处几乎变成陆地。
洛阳桥长约1200米,宽5米,两侧据说有500拦柱。
这是北面桥头的两尊石将军
不少桥拦柱上还有石狮子守护
这就是洛阳桥首创的“筏形基础”造桥技术,来几张特写。
这种船型的桥墩不仅造型美观,还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可以分流海浪,最大限度减少海浪对桥梁的损害。桥墩处布满海蛎,海蛎壳像坚硬的保护层,令这些船型桥墩抵御了千年海浪的冲击。
侧面看洛阳桥,像无数战舰整装待发,极具美感。
洛阳桥中段的海域淤塞相当严重,一千多年前这里可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水深浪急,很多船只葬身海底。要知道在古代造一座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造一座跨海大桥,除了需要精湛的技术外,还必须有雄厚的财力,由此也可见当时泉州地区的繁荣富裕程度,宋元时期它是东方的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这是位于洛阳桥边的宋代月光菩萨塔
在这里遇到刚要下海捕捞的渔女,征得她的同意拍了几张照片。渔女下海前要穿一种长袜。还要绑脚
这是她在水下劳动
渔女劳作的画面特别美,令我驻足很久。
继续前行,靠近桥中亭。
岸边可见“万安桥”石刻
大榕树下有不少石碑
侧面看洛阳桥
穿过中亭部分,再往前走就是南桥头了。
这里又有两尊石将军
洛阳桥的南端也有一条与之相连的古街叫“桥南街”,街上有不少中西合璧的红砖古厝,也是两层楼,商住两用。
桥南街上还有一些闽南传统的建筑,山墙上的“出砖入石”非常漂亮。
这是一座“刘氏家庙”,颇具规模,里面悬挂着好几个“文魁”横匾。
再往前就是著名的“忠惠蔡公祠”,即蔡襄祠,它是当地人为纪念蔡襄而建造的。
蔡襄祠里有不少石碑刻
最著名的当属蔡襄书写的《万安桥记》,它分别刻于两块石碑上,全文153字,记述了洛阳桥的建设时间,长度宽度,建桥耗资“一千四百万”以及主要职事人员等事项。
大书法家的字值得好好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