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地图
邮编:441500 代码:420624 区号:0710 拼音:Nán Zhāng Xiàn 英译:Nanzhang County
南漳县是襄阳市辖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111°26′-112°9′、北纬31°13′-32°1′。东临宜城市,东北与襄阳市为邻,西北同谷城县接壤,西接保康县,南依远安县,东南与荆门市毗连。东西横距66千米,南北纵距81千米,总面积3859平方千米。全县辖10个镇及1个农场管理区:城关镇、武安镇、九集镇、李庙镇、长坪镇、薛坪镇、板桥镇、巡检镇、东巩镇、肖堰镇、清河农场管理区。县政府驻城关镇,东距省会武汉404千米,东北距襄樊市43千米。
地处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西部为海拔750米以上的山地,最高峰过风垭,海拔1500米;中部和东南部多为海拔200-600米的低山丘陵;东北部为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岗地。河流北有蛮河,南有漳河和沮河,多泉水。316国道过境。名胜古迹有七里山森林公园,以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镜庄三国遗址、徐公祠(徐庶故里)、玉印岩(卞和故里)。
南漳县历史悠久,境内有人类活动的文明史有4600年以上。
商周,这一时间段内南漳境内封有三个诸侯国,还有未入王土的蛮地。三个诸侯国中,卢戎国封国最早,本为商朝方国,因助周灭纣有功,被周朝封为诸侯国;其次是罗国,周武王三年封罗国一世主匡正为罗子国第一任国君;再次是楚国,周成王时封熊绎为楚(荆)子。
春秋战国初期,楚武王先后灭掉古罗国、古卢戎国,两国自商至西周,再到春秋时至少有350年以上的历史。
秦朝,实行郡县制,秦并楚、蛮之地置伊庐县。隶属南郡。
两汉,汉分秦之伊庐县置中庐、临沮二县。均隶属荆州南郡。
三国:沿用两汉时期之县名,仍为中庐、临沮二县。隶属荆州襄阳郡。其间,中庐县一度属南阳郡。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秋,南阳郡所辖中庐县归附东吴(《二十五史·三国志·吴主传》)。三国魏国设置沶乡县,又作祁乡县、祁阳县。三国魏国黄初元年(220年)置,隶属新城郡。治南漳县西南。治所时为南漳西境,时境内有中庐、临沮、沶乡三县。
两晋,中庐县,沿用三国魏之县名,隶属荆州襄阳郡。晋武帝平吴后,割中庐之南乡、临沮之北乡,立上黄县。沶乡县,沿用三国魏之县名,隶属荆州新城郡。原临沮县之南乡仍为临沮县,后为远安县所承袭。
南北朝,在南漳境内曾经置有南襄郡、南襄阳郡、安定郡、归义郡、武泉郡等五个郡治。其中,安定郡、归义郡、武泉郡等三个郡为侨置郡。但由于郡县置废频繁,加之疆域盈缩不常,侨置郡县迀改莫定,改废情况比较繁杂。
隋始置南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周思安县为南漳县,隶属荆州襄阳郡。以境内古南漳水(今漳水)而得名。南漳县名自此始。
唐贞观八年(634)省入义清,开元十八年(730)复置南漳县,属襄州。
北宋,改义清县复为中庐县。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合中庐、南漳二县为南漳县,县治所定点于玉溪山北,蛮河中游。
元朝,南漳县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朝,南漳县属湖广布政司襄阳府。
清朝前期,清朝沿袭元朝南漳之县名,隶属湖北布政司襄阳府。
中华民国时期,沿用清朝之县名,1914年属襄阳道,1932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6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武装在山区建立人民政权,与国民党政府并存,隶属桐柏行署汉南办事处。同年7月,成立南漳县爱国民主政府,隶属桐柏行署汉南办事处。
1949年元月,南漳全境解放,全县划为八个区,即城关(辖今胡营)、武安堰(辖今九集、涌泉)、报信(辖刘集、安集)、巡检(含今峡口)、石门(辖今龙门、石门)、石桥(今薛坪、三景).东巩(辖今东巩、陆坪),共辖285个行政村。
1950年,设城关、武安两镇。原城关区所辖农村称沐浴区,武镇区所辖农村称九集区。报信区改称刘集区。此时,全县共八区两镇,辖291个行政村。
1952年,改八区、两镇为15区、两镇。15个区的序号和名称为:一区沐浴、二区涌泉、三区九集、四区石门、五区赵店、六区李庙、七区长坪、八区石桥、九区薛坪、十区板桥、十一区巡检、十二区肖堰、十三区东巩、十四区刘集、十五区河沿。城关、武安两镇。共辖231个乡。
1955年,改15区、两镇为13区两镇。将原石桥区划入薛坪区,原赵店区划入李庙区。13区、两镇共辖232个乡。
1956年,涌泉区划归九集区,石门区划归沐浴区,板桥区划归巡检区,东巩区划归肖堰区,河沿区分别划归沐浴、刘集、九集、武镇。全县并为八区、两镇,辖50个乡。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原八区改称人民公社。全县为八个公社、两镇,辖50个管理区。
1959年,在原河沿区域内设立国营清河农场(区、社级),属襄阳地区管辖。
1961年,原八个公社复称为区。下辖50个公社(原管理区)。全县八区、两镇共有591个生产大队,3437个生产队(含清河农场、一林场、二林场、特产场队数)。
1965年,板桥从巡检划出另设区,全县为九区、两镇,下辖62个公社,586个生产大队,3421个生产队(含清河农场、一林场、二林场、园艺场队数)。
1975年,撒区并社,全县分为12个公社、两镇。下设66个管理区, 552个生产大队, 3289个生产队(含清河农场、农科所、良种场.蚕种场队数)。
1982年设13个社辖镇。
1983年,增设三个社辖镇。1983年,全县设12个公社、两镇。下辖66个管理区,16个社辖镇,547个生产大队,3393个生产队(含清河农场、农科所、良种场、蚕种场的队数)。16 个社辖镇的名称为胡营、花庄,刘集、九集.丁集、吴集、涌泉、龙门、石门、李庙、长坪、薛坪、肖堰、东巩、巡检、峡口。
1984年,撤人民公社,设区、乡。清河农场的隶属关系改归南漳县领导,同时改称县辖镇。东巩镇升格为县辖镇。此时,全县有4个县辖镇、11个区。下辖53个乡,18个区辖镇,543个村,3366个村民小组(含农业三场的村、组)。新增的三个区辖镇名为:安集、赵店、新集(即板桥)。
1987年,撤区建乡,全县设22个乡、镇、场。辖546个村,3365个村民小组。
1996年,南漳县人口约60万人。辖17个镇、4个乡:城关镇、武安镇、胡营镇、刘集镇、安集镇、九集镇、涌泉镇、龙门镇、李庙镇、长坪镇、薛坪镇、板桥镇、花庄镇、肖堰镇、东巩镇、巡检镇、峡口镇、双坪乡、阎坪乡、三景乡、雷坪乡。境内有1个市属国营农场。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漳县总人口573303人,其中:城关镇88996人,胡营镇44773人,刘集镇35371人,安集镇32932人,九集镇44471人,涌泉镇21128人,龙门镇26899人,李庙镇18267人,长坪镇21089人,薛坪镇26467人,板桥镇13537人,峡口镇15982人,巡检镇19313人,东巩镇21534人,肖埝镇18391人,花庄镇18144人,武安镇38610人,闰坪乡14893人,三景乡14151人,雷坪乡10145人,双坪乡16205人,清河农场12005人。
2004年末,南漳县总人口581250人。辖10个镇:城关镇、武安镇、李庙镇、九集镇、长坪镇、薛坪镇、板桥镇、肖堰镇、东巩镇、巡检镇,31个居委会、274个村委会。
2005年末,南漳县辖10个镇:城关镇、武安镇、九集镇、肖堰镇、东巩镇、巡检镇、板桥镇、薛坪镇、长坪镇、李庙镇。共有31个居委会、265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南漳县总人口533661人,其中:城关镇157183人,武安镇101101人,九集镇83743人,李庙镇24980人,长坪镇16425人,薛坪镇29151人,板桥镇17851人,巡检镇29306人,东巩镇33055人,肖堰镇28152人,清河管理区12714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漳县常住人口455690人。
南漳县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