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春晓”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十景之首,是以苏堤的“长堤六桥、桃红柳绿”为主题的跨湖古堤景观,范围约9.66公顷,观赏内容包括堤桥本身“烟柳画桥”景致以及沿堤慢行时如画般逐渐展开的湖山胜景。
从古至今,苏堤一直被认为是观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水光山色的最佳地带。
历史渊源
“平堤绕碧想前贤,太守风流接踵传”,提起苏堤,就不得不让人想起苏东坡。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大诗人苏东坡正任杭州知州,淤塞日久的西湖,得到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清挖出的淤泥,用来堆筑成一条纵贯西湖南北的长堤,堤上辟六桥,沿堤植柳、桃。尽管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这条长堤经历了被毁、重建、湮废、迁建的巨大变化。但是堤的称呼始终如一——苏公堤,简称苏堤。
因苏东坡遭受政治迫害而毁除的苏堤,在南宋初大规模重筑,堤的走向与苏东坡所造原堤有了明显差异,它南起南屏山麓,北到大佛头(也就是如今的宝石山东),为了让宫廷大画舫能往来两湖之间,又在堤上建起了两座高桥,其后还修造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金碧错杂,吸引了大批游人苏堤春晓,从此名列西湖十景之首。
今日苏堤
经过历代经营,苏堤已成为一条贯穿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苏堤现长2797米,平均堤宽36米,高出湖面0.4米。
远眺苏堤 孙小明 摄
苏堤春晓 孙小明 摄
苏堤春晓 孙小明 摄
沿堤植杨柳、碧桃、无患子、三角枫、七叶树、重阳木等观赏树木及花草,一年四季五彩纷呈,长堤风貌,可以到堤上且行且赏,也可以登上湖边青山之巅远看纵览。苏堤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贯穿了整个西湖水域,因此,苏堤具备最为完整的视域范围,是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
六桥
压堤桥
苏堤上自古有6座桥梁,桥孔自南宋以后都为圆拱或方拱形。1954年,苏堤全面整修,六桥重建成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桥两侧是雕花青石阑干。六桥至南向北依次命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民间俗称“六吊桥”。六桥如弓,既可任由舫船往来于外湖和里湖,又在荡漾湖光和摇曳柳色间,增添了桥影的婀娜柔情,向来引人瞩目。
御碑和御碑亭
御碑
题刻“苏堤春晓”景名的御碑是该景观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是位于苏堤压堤桥以南21米处的堤体西缘,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苏堤春晓”景名所立。碑为太湖石所制,通高2.56米,宽1.05米,厚0.22米,碑额正反面浮雕海水和云龙图案,碑身正面刻康熙帝1699年御题行书“苏堤春晓”四字,背面刻乾隆帝1751年御题七言绝句,侧面刻乾隆帝1757年、1762年两次为该景观御题的两首叠韵诗,碑座方形。
“苏堤春晓”御碑亭正面。
“苏堤春晓”御碑亭背面。
御碑的保护性建筑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四角攒尖顶木构亭,坐西朝南,面积为12.2平方米,通高4.8米。
苏堤如一笔浓浓的墨,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柔波间点画出天下最长的墨痕。西湖这一汪清澈的水,在南屏山麓酿出了天下最香的酒,而苏堤横卧,恰似在盛满醇酒的酒樽中掷上一箸,溅起酒气芬芳的雾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