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介绍一下汇通祠,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位于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为汇通祠。后因修地铁将其拆除,现为重建。
其次咱说说这位郭守敬。按现在的说法郭老师那绝对的斜杠青年一名,他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同时,还对测量、历法及天文仪器仪表的制造均有研究。
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他与许衡、王恂等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通行三百六十多年。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最后书回正传,介绍一下郭守敬纪念馆,利用重建后的汇通祠用房建立纪念馆。纪念馆建于1986年9月,纪念馆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设有4个展厅,介绍郭守敬的一生。
第1展厅:世界名人郭守敬。以大事记的形式,介绍郭守敬人生中重要科学成就,以及他在天文、水利、历法等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
第2展厅:大都水利开新篇。元大都的选址、规划、建设,城市运行与漕运所需的水源,都离不开郭守敬的贡献。
第3展厅:通大运河树丰碑。从通州到元大都城,京杭大运河“最后一公里”的最终贯通,凝结着郭守敬的过人智慧与科学巧思。
第4展厅:前贤遗珍惠后人。郭守敬在元大都治水的历史遗产,一直延续至今,深刻影响着今天北京的水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