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泉州的寺庙,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开元寺,而后会想到的,大概就是承天寺了。承天寺是泉州三大丛林之一,规模仅次于开元寺,鼎盛时期拥有僧众一千七百多人,占地面积七十余亩,所以也有闽南甲刹的称号。
开元寺初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一开始叫作南禅寺。相传在刚开始建造这个寺庙的时候,因为需要大量的木材,于是一个得道高僧前往闽北地区一个山主那边去化缘。山主说道,如果你能够将大杉树折断尾梢,我就将这些木材给你们砍伐。这位高僧略施法术,一阵大风刮过,大树的尾梢果然都折断了。
山主又嘲讽道,你是挂断了尾梢,这些木材仍你砍伐,但是你应该怎么将他们搬运回去呢?这位得道高僧用禅杖往杉树上一撞,这些杉树就不见了。而这个时候在泉州南禅寺的大龙王井当中,这些杉树就顺着井口一株一株地冒了出来,僧人们就用这些木材搭建了寺庙。(这个故事好像也在济公的电视剧当中看到过.)
现在的承天寺位于南俊巷东侧,对外只有一扇小门(相对于开元寺而言),或许很多人都想不到,在这一扇小门后面,有一个偌大的寺庙吧。或许也是因为这个,承天寺比起开元寺,名气小了不少,而且游客也没有那么多。虽然身处闹市当中,却是很安静,当初我就喜欢没事的时候来承天寺走走,发发呆。
承天寺又叫作月台寺,其门口挂着“月臺(台)”二字,这是明朝时期的泉州人张寿所写。据说这个张寿,出去游历,但是因为不注意财务管理,后来没钱了。于是就写下了一个“月”字,在市集之中出售,不过因为价格过高,迟迟不见有人来购买。后来当时的承天寺主持买下了这个字。过了不久,张寿又没钱了,于是故技重施,又写了个“台”字在市集上出售,主持再次买下了这个词。后来将“月台”二字挂在了寺庙门口,于是“月台寺”就成为了承天寺的一个别称。而山门两侧是弘一法师所写的对联“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
过了山门以后,是一条甬道,甬道的右侧屹立着宋朝僧人祖珍建造的七座石塔,而南壁上弘一法师的手迹“南无阿弥陀佛”。经过甬道抵达天王殿,就可以看到天王殿对面的石壁上写着“泉南佛国”四个大字,这是明朝礼部尚书张瑞图所写的。不过其实泉州蛮多地方都有“泉南佛国”的石刻,例如清源山、九日山、青石山等等。
经过天王殿,便是一片清幽,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弥勒佛殿,佛龛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弥勒佛殿前有个石雕的香炉,顶端端坐着一只可爱的石狮子,以前时不时会有僧人来燃烧一些祭祀用品,而烟就从狮子的嘴里冒出来。这个也就是承天寺十景当中的“狮子吐烟”。
越过弥勒佛殿,在大雄宝殿之间有两座放生池,里面有非常多的乌龟,以前我来到此地,只要太阳不是太烈了,我能够看上几个小时,就看着乌龟们爬来爬去,爬到漂浮的木块上晒太阳,几只乌龟扒拉来扒拉去,将其他同伴踢下去,或者几十分钟都爬不上去,小短腿一直在划水,也是怡然自得的。
放生池与大雄宝殿之间,是两座石塔,被称之为飞来塔。相传曾经有一个台湾和尚手托双塔,游历四方,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手中的双塔不见了,遍寻无果。夜里佛祖托梦告诉他,只有他找到一个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才会再次出现。僧人在继续游历之后找到了承天寺,并在此定居,不久之后双塔飞来,落于大雄宝殿之前,遂将其命名为飞来塔。
弘一法师与承天寺的佛缘颇深。弘一法师李叔同,生于天津富商之家,可以说是一个少年天才,我们现在还会唱的一首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是他写的。在年轻的时候,李叔同是一个风流倜傥的世家子弟,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艺术家。他的弟子有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等。
但是39岁那一年,李叔同突然抛下了他的日本妻子,还有名满天下的文艺、文学事业,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了。这种在大家认为是抛妻弃子、薄情寡义的行为,李叔同不在乎,而学生丰子恺解释道:“他嫌艺术力道薄弱,过不来他精神生活的瘾。”
到了五十岁之后,弘一法师就来到了泉州,在承天寺定居。正是抗战时期,弘一法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突然泪落:我吃的是中国米,喝的是温陵水,但是身为佛子,却不能为拯救国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气,还不如一只狗,狗还能够为主人守门,而我却没有任何用处,还在此吃饭,我真的问心无愧吗?
而后弘一法师开经讲课,提出了僧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理念,可以说是一代伟大的爱国僧人。最后弘一法师圆寂于开元寺,在开元寺文殊殿与大悲殿之间,就有一个”弘一法师化身处“的石碑,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墨宝。
承天寺虽处闹市,但是环境清幽,入内就能够感受到佛门的宁静,朋友们可以去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