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西斜的阳光侧照在武周山麓,岩壁上大大小小的洞龛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因光线原因,司机小李建议我们上午游悬空寺下午看云冈,大同人不余欺也。小李言道,她小时候的石窟前搭有许多违章建筑,还拴着毛驴,到云冈的路上都是拉煤的车辆,环境非常糟糕。后来云冈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经多年整治,景区扩充了许多,整个面貌焕然一新。果然,从游客中心到山坡脚下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穿过新建的象柱廊道,越过重修的灵岩寺建筑群,终于来到了石窟跟前。
象柱廊道
微笑的石头已蹲守了一千五百多年。鲜卑拓跋部落,一个游牧生活的民族,从公元四世纪起,他们开始参与“五胡乱中华”,拓跋珪趁前秦苻坚兵败淝水之际,争霸中原建立北魏,并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大同),是谓道武皇帝。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北逐柔然,南击刘宋,饮马长江,“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统一了北方的北魏王朝日臻鼎盛。
云冈石窟
入主中原后拓跋焘进行过一系列汉化改革,逐渐接近道教,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而北魏境内数量庞大的寺庙和僧侣,并不符合他全民皆兵的治国理念。公元446年,拓跋焘以佛寺私藏兵器企图谋反为名,下令废除佛教,拆毁全国寺院,僧侣或坑杀或还俗,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灭佛。
当时佛教已在中原广为传播,战争带来的人间苦难使得下层百姓需要精神寄托,而太武帝的灭佛之举也让鲜卑上层贵族心生不满,六年后,拓跋焘遇弑身亡,文成帝拓跋濬接位后着手恢复佛教。
云冈石窟
劫后余生的昙曜法师来到了拓跋濬的身边,他在考虑一个万全之策,让佛法不会因一时的打击而消亡,能够永世长存,他想仿效西域开窟雕佛,用坚固的石像永久地震慑人心,而文成帝也希望借助佛像来为祖先追福,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云冈石窟开始雕凿。
灵岩寺
这是一个开端即达高峰的伟大艺术创造。当时的武周山下,聚集着数以万计的僧侣、工匠,他们在昙曜的带领下,开山凿石,挖窟掘洞,仰望的人群都在静心等待,终于,石头里出现了佛的微笑,身的苦役、心的伤痛在那一刻得到消融,因为他们找到了藏在生命深处的爱与恋,爱可以舍,恋可以不舍,佛的微笑在舍与不舍之间,无论遇到什么险阻,都要宁静安详,想到光明。那一尊尊驮负着无数人沉苦愿望的佛菩萨竖立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或石雕、或泥塑、或彩绘、或铜铸,微笑着接受人们的发愿。
云冈石窟是中国早期数量最多、质量最精、保存最好的石雕艺术群,没有之一,堪称奇迹。对于为何会保存如此完好,梁思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察了石窟后曾总结了这样的原因。一是地处边僻交通不便;二是窟刻中没有文字,在有着碑拓传统的古代金石学界引不起关注;三是士大夫阶层好排斥异端,云冈不为汉正统所称道。少人关心,便入永道。
昙曜五窟
《魏书》记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这里说的是著名的昙曜五窟。云冈石窟的开凿分为三个时期。
一.昙曜五窟(公元460-470年) 第十六至第二十窟
昙曜五窟的营造理念,一般认为是和北魏的五位帝王相对应的,严格地说是四位皇帝一位太子(文成帝的父亲景穆太子未继位时先于太武帝去世,但享帝王尊荣,而曾做过不到一年皇帝的拓跋余死后被文成帝以诸侯王礼仪安置)。
第二十窟
第二十窟白佛爷洞开窟较浅,在五窟中处于突前的位置,对应的应该是北魏立国的道武皇帝,当时的鲜卑族并没有左昭右穆的宗庙制度,奉行以西为尊的民族习俗,“皇帝即当今如来”,开国的如来处于最西的位置。第二十窟的主佛高13.7米,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明显带着异域的神情,彰显着犍陀罗的造像风格。整个雕塑雄健厚扑气场强大,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也是云冈石窟的象征。此窟原有释迦本尊和左右胁侍菩萨,可惜西像已毁。
第十九窟
第十九窟宝生佛洞的主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额崩毁,举右手,右侧肘下有小柱支撑。此佛的前壁原有拱门和明窗,已坍塌损毁。
第十八窟
第十八窟为立三佛洞,设计严谨、布局完整,主像高15.5米,面颊丰圆、鼻梁高挺,一旁的胁侍菩萨和弟子雕刻均形象生动。此窟被认为对应太武帝拓跋焘,他晚年对自己的灭佛之举已有忏悔。
云冈石窟
第十七窟为弥勒三尊洞,主像为交脚弥勒,弥勒菩萨是未来之佛,正好对应没做成皇帝的景穆太子。
云冈石窟中有些石窟正处修缮之中,如第十六窟。
二.云冈辉煌(公元471-494年) 第一、二、三窟和第五至第十三窟
北魏皇权传到了献文帝拓跋弘和孝文帝拓跋宏手中,孝文帝在祖母冯太后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鲜卑族进一部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北魏也最终完成了公元494年的迁都洛阳。云冈这一时期的石窟已改圆为方,有的分前后室,石窟中部立塔柱,引入了大量的汉文化建造元素。
云冈石窟
第一窟石鼓洞、第二窟寒泉洞为塔庙双窟,辽代前曾建有护国寺,明清时石鼓寒泉为云中八景之一。
第三窟
第三窟灵岩寺洞是云冈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但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室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即西方三圣。主尊高10米,面部圆润神情超然,两侧的菩萨精美庄严。
第五窟外阁
第五窟壁画
第五窟大佛洞与第六窟释迦佛洞组成双窟,五窟的北壁坐佛高17米,是云冈最大的石佛,后世对其包泥彩绘,蔚为壮观,极具震撼。大佛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非常符合两耳垂肩的东方美学,佛像中国化的意义已相当明显。安保人员一次次地提示在洞窟内不能拍照,这样也就无法在文章中留下佛像的图片。
第六窟
第六窟
第六窟
如果说第五窟是孝文帝为他的父亲献文帝所凿,那第六窟就是为冯太后所建了。六窟同样富丽堂皇,中央塔柱分上下两层,高达15米,窟内绘刻着佛传故事三十多幅,场面精致,美幻美伦,六窟也因此被誉为云冈第一奇观。
第七窟云冈六美人
第七窟为西来第一佛洞,与第八窟合成云冈最早的双窟,窟设前后室,窟内造像呈胡风汉韵,在南壁长方形的帷幕龛内,六位供养天人半跪相对,风姿绰约,有“云冈六美人”之称,窟内藻井飞天围绕、莲花飘舞,精美绝伦。
第七窟
第八窟佛籁洞,窟门两侧的鸠摩罗天和摩醯首罗天彰显着古印度的风格。
第九窟
第九窟
第九窟
第九窟至第十三窟因后世施以泥彩被装点得异常绚丽,因此被称为五华洞。九窟阿閦佛洞和十窟毗卢佛洞组成一组双窟,汉式建筑、服饰和审美情趣进一步显露。
第十一窟
第十一窟
第十一窟
第十一窟
第十一、十二、十三合成一组,十一窟为接引佛洞,壁内佛菩萨均华衣飘逸,两旁的龛内万佛齐具,给人以极强的视觉震撼。第十二窟称音乐窟,无奈处修缮中未能入内。
第十三窟
第十三窟为文殊菩萨洞,内置交脚弥勒像,高13米,为保持菩萨右手姿势,建筑师在他的手臂肘下雕一力士,作奋力托举状,构造非常巧妙。
三.西岩绝唱(公元494-525年) 第四、第十四、十五窟及第二十一以后各窟)
孝文帝正光五年(494年)迁都洛阳,北魏的政治、经济中心彻底南移,云冈石窟皇家工程也随之结束,后期的石窟已无法呈现宏大的规模,但由留守贵族和民间人士继续开凿的石窟表现出清秀脱俗的一面,佛教艺术改梵为夏最终完成。
第四窟外
第四窟属庙塔窟,是云冈已知的最晚开凿的石窟,由供养人为亡夫所造,石窟已风化严重。
第十四窟
第十四窟风化剥落严重,窟内立柱为近年修复。
第十五窟为万佛洞,窟内大小佛像逾万,排列有序,结构严谨。
西岩诸窟
第三十九窟
二十一窟后为西岩群窟,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第三十九窟出现一座五层方塔,高6米,塔上四面开龛,是云冈晚期最大的石窟。
云冈石窟
云冈艺术源于西域,昙曜首凿也许并非首创,但石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创造出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是空前的,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在博采众长中发扬光大。北魏把云冈的微笑带到了龙门,石窟艺术延续着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