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易县以西,陵园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四位皇帝,以及一些皇后、嫔妃、公主、阿哥等,此外还建有一座永福寺和一座供皇帝谒陵时居住的行宫。清西陵基本仿照清东陵而建,以石牌坊开始,雍正泰陵为中心,各陵自成体系,规模较东陵略小。泰陵(雍正)和昌陵(嘉庆)位于中部,慕陵(道光)和崇陵(光绪)分别位于东西两边,但距离较远。4座帝陵中只有崇陵的地宫对外开放。清西陵也是中国2000年来陵寝建筑艺术史辉煌壮丽的一页。
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延至民国年间。清西陵4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后妃园寝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格建造,如今,规模与原貌保存完好。亲王、公主、阿哥园寝,行宫、永福寺园寝虽历经沧桑,但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泰陵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泰陵的建筑历时8年,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园的核心部分。前后有3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条宽达10多米、长5000米的神道,通贯陵区南北。神道两侧的石象生有石兽三对、文臣一对、武臣一对。泰陵石象生采用写意的手法,以浓重粗大的线条,勾画出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再用细如绣花的线刻表现细节、花纹,体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独到的雕刻技法。泰陵主体建筑隆恩殿由东西配殿和正殿组成,东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为喇嘛念经的场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巍峨高大。泰陵东侧有泰东陵和泰妃园寝。泰东陵葬有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太后。泰妃园寝内葬有裕妃、齐妃等21个妃子。
崇陵是中国封建帝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寝,始建于宣统元年(1909),完工于1915年。内葬德宗光绪皇帝和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该陵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隆恩殿构架用质地坚硬的铜藻、铁藻木建成,有“铜梁铁柱”之称。殿内四根金柱采用沥粉贴金的盘龙装饰,为清帝陵的独到之处。檐下增设了通风孔,殿外四周有水散布。地宫内凿有14个水眼与龙须沟相通,为地宫排水之用。崇陵虽建于清末民初,建筑规制仍壮观宏伟。崇陵地宫于1938年被盗,1980年发掘清理并对外开放。
永福寺是一座专门为陵寝祭祀而修建的皇家御用喇嘛庙,是清代皇帝尊崇喇嘛教的充分体现。在中国2000多年的陵寝建筑史上,由于清东陵的隆福寺及明代帝王陵寝中的佛寺都已不存在或不完整,清西陵的永福寺便成为明、清皇家陵寝御用寺庙的孤品。同时,永福寺的保存也为满清王朝尊重、信仰藏传佛教提供了实物例证。泰陵建成后,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先后安葬于地宫,每年帝、后、妃忌辰,都要有喇嘛在泰陵西配殿诵经,为帝后超度亡灵。所以,乾隆皇帝特意在西陵内建筑了永福寺,设置喇嘛僧侣20多人,专事皇陵祭祀活动。清西陵永福寺像一位历史老人,经历了清王朝的兴盛衰亡,经历了民国战乱的刀光剑影,经历了外国侵略者掠夺践踏的炮火硝烟。尽管它历尽沧桑,但其原貌还是基本保留了下来,成为清朝中唯一幸存的皇陵祭祀御用寺庙。